曰: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
然: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故以是别知积聚也。
《难经》·论病·五十五难
疾病分为积和聚,如何区别?
解释:积是阴气所致,聚是阳气所致。因此沉伏的为积,浮动的是聚。气所积聚的部位,名为积;气所聚集的部位,称为聚。所以积由五脏产生,聚由六腑形成。积是阴气所致,开始发作有一定的部位,疼痛不离其部;上下有终止之处,左右有穷尽之处。聚是阳气所致,开始发作没有根源,上下没有停留的地方,疼痛无常处。因此通过这些特征来区分积聚。
注释:
- 积:积累(指气血在体内的积聚)
- 聚:聚集(指气血在体表或局部的聚集)
- 阴气:阴性的气
- 阳气:阳性的气
- 因此:因此,由于……
- 其始发:其最初发作(指疾病发生时的表现)
- 有常处:有一定的部位(指疾病的发生部位有一定的规律性)
- 不离其部:疼痛不离其部(指病变部位的疼痛感始终存在)
- 上下有所终始:上下有终止之处(指疾病的进展有始有终)
- 左右有所穷处:左右有穷尽之处(指病情发展有一定的范围和界限)
- 以是:因此(根据这些特征来区分)
- 别知:辨别、识别(根据这些特点来认识疾病的性质)
- 积聚:积累(指疾病的性质)
赏析:
《难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涵盖了中医的许多方面,其中“论病”篇章主要讨论了各种病症的特点和治疗方法。《难经·论病·五十五难》是其中的一段经典论述,详细解释了积与聚的概念及其区别。
这段文字中,作者首先明确了积与聚的定义:积是由阴气积聚而成,而聚则是由阳气聚集而来。接着,作者进一步描述了这两种疾病的特征:积的疼痛具有固定的起始点和结束点,且不随时间和位置的变化而改变;而聚则表现为阳气的波动,没有固定的根源,且痛感可能在任何部位发生。
通过这样的分析,《难经》不仅提供了一种区分不同疾病性质的方法,也强调了中医对疾病本质的理解。积和聚的区别反映了中医对疾病病因和病理变化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中医治疗的独到之处——根据疾病的性质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段文字还展示了古代医者对于疾病观察的细致入微和对症状的敏锐捕捉。通过对积与聚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准确诊断和治疗多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