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
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
伤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
然: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寒热之病,候之如何也?
然:皮寒热者,皮不可近席,毛发焦,鼻槁,不得汗;肌寒热者,肌痛,唇舌槁,无汗;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本槁痛。

诗句

《伤寒论》是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由汉代的张仲景所著。在《难经·论病·五十八难》中,张仲景提出了关于伤寒的不同类型及其特点,以及治疗的不同方法。

译文

问:伤寒有哪些类型?它们的脉象有何变化吗?
答:伤寒有五种类型:中风、伤寒、湿温、热病和温病,它们的症状各不相同。

中风之脉

中风的脉象为:阳浮而滑,阴濡而弱。

湿温之脉

湿温的脉象为:阳濡而弱,阴小而急。

伤寒之脉

伤寒的脉象为:阴阳俱盛而紧涩。

热病之脉

热病的脉象为:阴阳俱浮,浮则滑,沉则散涩。

温病之脉

温病的脉象行于各经,不知是哪一经脉动,需要根据各经所在取穴治疗。

伤寒有两种情况:一是出汗后痊愈,二是用下法治疗后死亡;另一种情况是,出汗后死亡,而下法治疗后痊愈。为什么会这样呢?
答:阳虚阴盛的情况下,出汗后痊愈,使用下法可能导致死亡;阳盛阴虚的情况下,出汗后死亡,使用下法可能治愈。

赏析

这段文字是对《伤寒论》中有关伤寒类型和治疗方法的描述。其中涉及了中风、湿热、伤寒、热病和温病等多种类型的区分,并讨论了各种类型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对“中风之脉”的解释,指出中风的脉象特征,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即根据不同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手段。这段文字不仅具有医学价值,也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