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列子的《汤问·高山流水》是一首描述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知音之谊的诗。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1. 列子,即列御寇,是战国时期著名的道家思想家、文学家。汤问,即汤公向列子提出关于音乐和交友的问题。高山流水,指传说中的琴曲《高山流水》,是中国古典十大名曲之一。

  2.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擅长弹奏琴,钟子期则善于聆听。这是诗中描写的两个人物,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

  3. 志在登高山,心向往远方。这里的“志”指志向,“登高山”比喻追求高远的目标或理想。“心向往远方”则表达了一种追求美好事物的渴望。

  4.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登高山。钟子期赞叹伯牙弹奏的琴曲如同泰山一般雄伟壮丽,表达了他对伯牙技艺的认可和赞赏。

  5. 志在流水,心随云卷云舒。这里的“流水”比喻心境如水般自由流淌,不受拘束。“心随云卷云舒”则形容心境随遇而安,顺应自然。

  6.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志在流水。钟子期再次称赞伯牙弹奏的琴曲如江河般浩渺深远,表达了他对伯牙音乐境界的钦佩。

  7.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用心弹奏的琴曲,钟子期总能领会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这是诗中表达的友情深厚,知己难逢的美好境界。

  8.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伯牙在泰山之下遇到暴雨,心情忧郁,于是弹奏起琴来。这里的“泰山之阴”指泰山之下,象征着艰难险阻;“暴雨”则表示遭遇不幸。

  9.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伯牙开始弹奏琴曲,起初是描绘连绵不断的细雨,接着转向描绘山崩地裂的景象。这是对自然环境变化的生动描绘。

  10.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每当伯牙弹奏琴曲时,钟子期总能准确地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意境。这是对两人间默契配合的赞美。

  11.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伯牙放下手中的琴,感慨地说:“好啊,好啊,你的耳朵真是我的知音啊!你的想象与我内心的感受如此相似。我该如何逃避你那敏锐的听觉呢?”这里表达了伯牙对自己技艺的认可和钟子期对自己心灵的触动。

赏析:这首诗以伯牙和钟子期两位古代音乐家的故事为主线,通过描绘他们之间的知音之谊,展现了友情、艺术和自然之美的和谐统一。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将琴曲比作高山流水、将心境比作云雾变幻等,使诗歌具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意境。同时,诗中的关键词“志”、“心”、“乐”等都贯穿始终,形成了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和精神上的交流。这首诗不仅是一首优美的文学作品,也是一曲赞美友谊和艺术的赞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