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一]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二]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三]嵩生太祖。
注[一][曹瞒传曰]: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瞒。王沈魏书曰:其先出于黄帝。当高阳世,陆终之子曰安,是为曹姓。周武王克殷,存先世之后,封曹侠于邾。春秋之世,与于盟会,逮至战国,为楚所灭。子孙分流,或家于沛。汉高祖之起,曹参以功封平阳侯,世袭爵土,绝而复绍,至今适嗣国于容城。
注[二]司马彪续汉书曰:腾父节,字符伟,素以仁厚称。邻人有亡豕者,与节豕相类,诣门认之,节不与争;后所亡豕自还其家,豕主人大惭,送所认豕,并辞谢节,节笑而受之。由是乡党贵叹焉。长子伯兴,次子仲兴,次子叔兴。腾字季兴,少除黄门从官。永宁元年,邓太后诏黄门令选中黄门从官年少温谨者配皇太子书,腾应其选。太子特亲爱腾,饮食赏赐与众有异。顺帝即位,为小黄门,迁至中常侍大长秋。在省闼三十馀年,历事四帝,未尝有过。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是陈寿所著的一本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国别史,全书分为六卷,其中《魏书》占了三卷,详细记录了从魏文帝黄初三年开始直至晋武帝太康元年之间的六十年历史。
在这篇纪传体国别史中,特别提到了曹操被尊为正统,这反映了《三国志》作为历史书写的一种政治倾向。曹操不仅是这部史书中的主角,而且其形象和事迹也深刻影响了后世对这位历史人物的评价。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和争议,包括他的出身、政治生涯以及他在军事和政治领域的成就与争议。
关于曹操的姓氏来源,《三国志》中有详细的记载:他出自汉代相国曹参之后。据王沈所述,“当高阳世,陆终之子曰安,是为曹姓”表明了曹操家族源远流长的背景。此外,关于曹腾的记载则揭示了他作为一位宦官的政治影响力以及其在东汉末年的权臣身份。
曹操的形象复杂多变。他的早年生活并不顺利,曾一度流浪至徐州,后因缘际会得以重用,逐步升至高位。在《三国志》中,曹操以“太祖武皇帝”自称为名,字孟德,显示了他对于自身地位及能力的自信。同时,他的一些行为也引起了后世的争议,例如他对待吕布等敌对势力的态度,以及他对汉献帝的态度。这些行为不仅体现了曹操的军事才能,也展示了他政治上的野心和手腕。
《三国志》对曹操的评价既有正面的赞誉也有负面的批评。例如,在文中多次提到曹操善于用人和重视人才,如他能识别并重用像荀彧这样的贤才。但同时也有批评指出,他在政治斗争中手段狠辣,不惜牺牲盟友来巩固自己的权力。这种复杂的形象使得曹操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无论是在正史上还是在民间传说中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史书,更是一部充满人性光芒与悲剧色彩的历史作品。《三国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曹操这个历史人物的多面性,让人们对他既有敬佩又存疑虑。通过对这些历史资料的研究,人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征,也能对曹操这位历史人物有一个更为全面和真实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