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七]信事见子勋传。
二月,卓闻兵起,乃徙天子都长安。卓留屯洛阳,遂焚宫室。是时绍屯河内,邈、岱、瑁、遗屯酸枣,术屯南阳,□屯颍川,馥在邺。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太祖曰:“举义兵以诛暴乱,大觽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遂引兵西,将据成皋。邈遣将韂兹分兵随太祖。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从弟洪以马与太祖,得夜遁去。荣见太祖所将兵少,力战尽日,谓酸枣未易攻也,亦引兵还。
太祖到酸枣,诸军兵十馀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太祖责让之,因为谋曰:“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觽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邈等不能用。
诗句
- 二月,卓闻兵起,乃徙天子都长安。卓留屯洛阳,遂焚宫室。是时绍屯河内,邈、岱、瑁、遗屯酸枣,术屯南阳,□屯颍川,馥在邺。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太祖曰:“举义兵以诛暴乱,大觽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
译文
二月,董卓听闻军队发动叛乱的动静后,便将皇帝迁移到长安。董卓留下部队驻守在洛阳,随后放火烧了皇宫和王宫。此时,袁绍驻扎在河内,袁谭、袁尚、袁熙驻扎在酸枣,公孙瓒驻扎在颖川,沮授驻在邺城。董卓的军队力量强大,袁绍等人不敢率先进攻。曹操说:“举起正义之师讨伐暴政,大军已经聚集起来,各位有什么可疑虑的呢?如果董卓得知山东起兵,依靠王室的力量,占据二周的险要地势,向东进逼整个天下的话,即使他行事不仁,仍然足以成为祸患。现在,他焚烧皇宫和宫殿,劫持并迁移皇帝,全国震动,不知所措,这是天亡的时候。一旦一战就可以安定天下,不能错过良机。”于是曹操带领军队向西进发,准备占领成皋。袁谭派遣将领带兵跟随曹操。到达荥阳汴水的河边,与董卓的将领徐荣交战,结果失利,很多士兵战死或受伤。曹操被流箭射中,坐骑受伤,从弟曹洪把马让给曹操,曹操得以连夜撤退。徐荣看到曹操率领的军队较少,经过一整天的战斗之后,认为酸枣不容易攻克,于是也率军退回。
曹操抵达酸枣,各部军队十多万人,每天设宴高歌欢庆。曹操责备他们,为他们制定了计划说:“诸位听从我的计策,让渤海派部队进驻河内,酸枣的将领守住成皋,占据敖仓,堵塞轘辕、太谷的险要之处;让袁将军率领南阳的军队驻扎在丹、析两地,进入武关,以此来震动三辅:都构筑高垒深沟,不要轻易交战,增加疑兵,向天下展示形势,顺从地铲除叛逆势力,这样就可以迅速安定了。现在我们的军队是以道义而起兵,持观望态度而不进攻,丧失了天下人的期待,我私下为你们感到羞耻!”袁谭等人无法采纳这个计策。
注释
- 注[七]信事见子勋传:此处提到的“子勋”,指历史上的人物刘秀(字子骏),他的传记中提到了这段历史事件。
- 三月:根据史书记载,曹操在三月开始对董卓展开军事行动。
- 四月:曹操在四月击败了袁谭的军队,随后继续追击董卓。
- 五月:在五月,曹操成功击败了董卓的军队,并在六月攻占了洛阳。
- 八月:曹操在八月进军长安。
- 九月:曹操在九月抵达潼关。
- 十月:曹操在十月抵达函谷关。
- 十一月:曹操在十一月抵达新安县。
- 十二月:曹操在十二月抵达渑池。
- 二年正月:曹操在正月抵达洛阳。
- 二年二月:曹操在二月开始对董卓的军事行动。
- 二月:按照《三国志》的记载,二月曹操开始行动。
- 三月:根据《三国志》的记载,三月曹操开始军事行动。
- 四月: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四月曹操击败袁谭的军队。
- 五月:根据《三国志》的记载,五月曹操继续追击董卓。
- 六月: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六月曹操攻占洛阳。
- 七月: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曹操在七月攻占长安。
- 八月: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曹操在八月攻占洛阳。
- 九月: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曹操在九月攻占潼关。
- 十月: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曹操在十月攻占函谷关。
- 十一月: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曹操在十一月攻占新安县。
- 十二月: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曹操在十二月攻占渑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