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一]魏书曰:太祖闻而笑之曰:“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
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
注[二]魏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世语曰:太祖过伯奢。
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注[三]世语曰:中牟疑是亡人,见拘于县。时掾亦已被卓书;唯功曹心知是太祖,以世方乱,不宜拘天下雄鉨,因白令释之。
《三国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由陈寿编撰。这部作品详细记录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史事,其中包含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和故事。以下是对《三国志》中一段文字的翻译、注释和赏析:
原文:
魏书曰:太祖闻而笑之曰:“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
译文:
曹操在听闻此事后,笑道:“宦官之类的小官,古往今来都有,但君主不应给他们权力和宠爱,以至于他们发展到如此地步。既然已经惩处了罪魁祸首,只需要杀掉一个主要的罪犯就足够了,为什么要召集众多将领呢?如果打算彻底铲除他们,事情一定会暴露,我预见他们的失败。”
注:
- 「阉竖」:古代对宦官的一种贬称,指那些受到皇帝或君主宠信的人。
- 「宜有」:应当存在的意思。
- 「世主」:指当时的君主或皇帝。
- 「权宠」:权力和宠爱。
- 「既治其罪」:已经对某人进行了惩处。
- 「当诛元恶」:应该杀掉主要罪犯。
- 「狱吏」:古代司法官员,此处指的是负责审理案件的官吏。
- 「纷召外将」:召集众多将领。
- 「尽诛之」:彻底铲除这些人。
- 「宣露」:使事情暴露。
赏析:
这段文字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反映了曹操对于宦官专权的深刻反思和坚定态度。曹操认为,即使是宦官这样的小官,在君主面前也应当保持一定的礼节,而不应该被过分宠爱。他主张对待这些官员应依法处理,不必过多地牵扯外部将领,以免泄露秘密,最终导致自己的败亡。这段话体现了曹操的政治智慧和深谋远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