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载太祖拒芬辞曰:“夫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古人有权成败、计轻重而行之者,伊尹、霍光是也。伊尹怀至忠之诚,据宰臣之势,处官司之上,故进退废置,计从事立。及至霍光受托国之任,藉宗臣之位,内因太后秉政之重,外有髃卿同欲之势,昌邑即位日浅,未有贵宠,朝乏谠臣,议出密近,故计行如转圜,事成如摧朽。今诸君徒见曩者之易,未鷪当今之难。诸君自度,结觽连党,何若七国?

合肥之贵,孰若吴、楚?而造作非常,欲望必克,不亦危乎!“

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觽十馀万,天下骚动。征太祖为典军校尉。会灵帝崩,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一]卓未至而进见杀。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二]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三]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四]是岁中平六年也。

诗句

魏书载太祖拒芬辞曰:“夫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古人有权成败、计轻重而行之者,伊尹、霍光是也。伊尹怀至忠之诚,据宰臣之势,处官司之上,故进退废置,计从事立。及至霍光受托国之任,藉宗臣之位,内因太后秉政之重,外有髃卿同欲之势,昌邑即位日浅,未有贵宠,朝乏谠臣,议出密近,故计行如转圜,事成如摧朽。今诸君徒见曩者之易,未鷪当今之难。诸君自度,结觽连党,何若七国?”    
合肥之贵,孰若吴、楚?而造作非常,欲望必克,不亦危乎!”    

译文

魏书记载了曹操拒绝袁绍的一封信,信中说:“废除君主或拥立新君是天下最大的不吉祥。古代有能力的人根据成败和利害来决定行动,像伊尹和霍光那样。伊尹怀着至高无上的忠诚之心,占据宰辅大臣的地位,身处朝廷之上,因此进退废置,都能根据情况决定行事。等到霍光接受托付重任后,依靠宗臣的地位,内因为太后执政的重要,外又有群臣一致希望的局面,昌邑帝即位的时间还很短,没有尊贵和宠爱,朝廷缺少直言之士,商议事情都秘密进行,所以计划得以顺利实施,事情成功就像折断枯木一样。现在你们只看到了过去的事情容易,却没想到现在的事情困难。你们自己估量一下,联合朋党,能比得上七国的合纵吗?
合肥的富贵地位,谁能比得上吴、楚呢?但制造动乱,想要一举成功,这不是很危险吗!”

关键词注释

  • 废立之事: 指皇帝的废黜和立新君的事。这是一件极具争议且风险极高的大事。
  • 权成败: 掌握权力,看准时机来决定行动。
  • 计轻重: 根据情况来权衡利弊。
  • 伊尹、霍光:历史上著名的辅佐人物,此处用来比喻曹操的谋士们的智慧和能力。
  • 宰臣: 宰相大臣,掌握国家大权。
  • 太守:地方行政官。
  • 七国:指战国时期的齐国等七个诸侯国。
  • 合肥:古地名,今安徽省合肥市。
  • 吴、楚:指三国时期的东吴和楚国。
  • 造作非常:制造动乱,企图通过非常手段实现目标。
  • 必克:一定能够成功。
  • (qiàn):通“潜”,暗中。
  • 董卓:东汉末年的权臣,曾掌权长安。
  • 骁骑校尉:东汉末年的一种官职称号。

赏析

这首诗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是曹操在回应袁绍信件时所写。他以历史为鉴,告诫当时的官员们要谨慎行事,不能轻举妄动,否则可能会面临极大的危险。同时,他也对当时的政治形势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指出了各方势力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可能影响。整首诗语言简练,意义深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