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辛亥,治兵于东郊,[一]庚午,遂南征。[二]注[一]魏书曰:公卿相仪,王御华盖,视金鼓之节。
注[二]魏略曰:王将出征,度支中郎将新平霍性上疏谏曰:“臣闻文王与纣之事,是时天下括囊无咎,凡百君子,莫肯用讯。今大王体则乾坤,广开四聪,使贤愚各建所规。伏惟先王功无与比,而今能言之类,不称为德。故圣人曰‘得百姓之欢心’。兵书曰‘战,危事也’是以六国力战,强秦承弊,豳王不争,周道用兴。愚谓大王且当委重本朝而守其雌,抗威虎卧,功业可成。而今□基,便复起兵,兵者凶器,必有凶扰,扰则思乱,乱出不意。臣谓此危,危于累卵。昔夏启隐神三年,易有‘不远而复’,论有‘不惮改’。诚愿大王揆古察今,深谋远虑,与三事大夫算其长短。臣沐浴先王之遇,又初改政,复受重任,虽知言触龙鳞,阿谀近福,窃感所诵,危而不持。”奏通,帝怒,遣刺奸就考,竟杀之。既而悔之,追原不及。
这首诗是《三国志·魏书·文帝纪》中的一段,主要描述了曹操在六月辛亥日在东郊进行军事演习,准备南征。这段文字的关键词有“治兵”、“南征”、“王御华盖”、“视金鼓之节”等。下面逐句解析:
- 六月辛亥,治兵于东郊,庚午,遂南征。
- 这句诗描述了曹操在六月辛亥日在东郊进行军事演习,然后在庚午日继续南下出征。这里的“治兵”指的是军队的训练和准备,而“南征”则是指向南进发进行军事行动。
- 注[一]魏书曰:公卿相仪,王御华盖,视金鼓之节。
- 根据《魏书》记载,曹操在治理军队时,会以公卿、宰相为仪仗队,乘坐华丽的车子(王御华盖),并且通过观察金鼓来指挥军队的行动。这里的“视金鼓之节”意味着曹操通过指挥金鼓的节奏来控制军队的行动。
- 注[二]魏略曰:王将出征,度支中郎将新平霍性上疏谏曰:“臣闻文王与纣之事,是时天下括囊无咎,凡百君子,莫肯用讯。今大王体则乾坤,广开四聪,使贤愚各建所规。伏惟先王功无与比,而今能言之类,不称为德。故圣人曰‘得百姓之欢心’。兵书曰‘战,危事也’是以六国力战,强秦承弊,豳王不争,周道用兴。愚谓大王且当委重本朝而守其雌,抗威虎卧,功业可成。而今□基,便复起兵,兵者凶器,必有凶扰,扰则思乱,乱出不意。臣谓此危,危于累卵。昔夏启隐神三年,易有‘不远而复’,论有‘不惮改’。诚愿大王揆古察今,深谋远虑,与三事大夫算其长短。臣沐浴先王之遇,又初改政,复受重任,虽知言触龙鳞,阿谀近福,窃感所诵,危而不持。”
- 这段话引用了历史上的典故和名言,表达了霍性对曹操南征的担忧。他认为,曹操应该谨慎对待军事行动,以免引起混乱和不稳定。同时,他也提醒曹操要深谋远虑,不要过分追求短期的利益。此外,他还提到了“夏启隐神三年”,这是古代的一个故事,暗示了曹操需要谨慎行事,避免因为过度自信而导致失败。最后他建议曹操考虑这些因素,并与三位官员讨论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赏析:
这首诗是关于曹操的一篇历史记载,通过对曹操的军事训练和南征的描述,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同时,诗中的一些言辞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整体上,这首诗通过历史事件和个人经历展示了曹操的政治生涯以及他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