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军次于谯,大飨六军及谯父老百姓于邑东。[一]八月,石邑县言凤皇集。

注[一]魏书曰:设伎乐百戏,令曰:“先王皆乐其所生,礼不忘其本。谯,霸王之邦,真人本出,其复谯租税二年。”三老吏民上寿,日夕而罢。丙申,亲祠谯陵。孙盛曰:昔者先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内节天性,外施四海,存尽其敬,亡极其哀,思慕谅闇,寄政頉宰,故曰“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夫然,故在三之义惇,臣子之恩笃,雍熙之化隆,经国之道固,圣人之所以通天地,厚人伦,显至教,敦风俗,斯万世不易之典,百王服膺之制也。

是故丧礼素冠,郐人着庶见之讥,宰予降儙,仲尼发不仁之叹,子颓忘戚,君子以为乐祸,鲁侯易服,春秋知其不终,岂不以坠至痛之诚心,丧哀乐之大节者哉?故虽三季之末,七雄之弊,犹未有废缞斩于旬朔之间,释麻杖于反哭之日者也。逮于汉文,变易古制,人道之纪,一旦而废,缞素夺于至尊,四海散其遏密,义感阙于髃后,大化坠于君亲;虽心存贬约,虑在经纶,至于树德垂声,崇化变俗,固以道薄于当年,风颓于百代矣。且武王载主而牧野不陈,晋襄墨缞而三帅为俘,应务济功,服其焉害?魏王既追汉制,替其大礼,处莫重之哀而设飨宴之乐,居贻厥之始而坠王化之基,及至受禅,显纳二女,忘其至恤以诬先圣之典,天心丧矣,将何以终!是以知王龄之不遐,卜世之期促也。

【解析】

  1. 诗句释义: - 注释: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 注释:谯,今安徽亳州。石邑县,即今河南省新郑市。凤皇集,指凤凰在石邑上空聚集。
  • 注释:三老吏民上寿,指地方官员和百姓向皇帝祝寿。日夕而罢,表示祝贺活动持续到傍晚才结束。
  • 注释:“三年之丧”出自《春秋左传·哀公问政》中的“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
  1. 译文:
  • 注释:石邑县报告称有凤凰聚集。
  • 注释:八月,凤皇集于石邑。
  • 注释:孙盛曰:古之王者皆以孝治天下。
  • 注释:魏文帝亲祠谯陵。孙盛曰:昔日先王之所以能以孝治国,是因为他们不忘其本。
  • 注释:三老吏民上寿,日夕而罢,表示祝贺活动至傍晚才结束。丙申,亲祠谯陵。孙盛曰:昔日先王之所以能以孝治国,是因为他们不忘其本。
  1. 赏析:
  • 文化意义:此诗反映了古代帝王对孝道的重视,以及对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向往。
  • 思想内容:通过描绘帝王祭祀的场景,展示了古代礼制和君臣关系。
  • 历史价值:作为史料,此诗反映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文化背景及社会习俗。
  • 艺术风格:诗歌押韵严谨,结构工整,展现了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1. 关键词注解:
  • 素冠:古代丧葬礼仪中的一种头饰,象征哀悼之情。
  • 郐人:指鲁国人,此处用来比喻不肖之人。
  • 宰予:孔子的学生,此处借指不忠不孝的行为。
  • 仲尼发不仁之叹:指孔子对某些行为感到不满或批评。
  • 子颓:指鲁国国君,此处借指昏庸无道的君主。
  1. 综合点评:
  • 此诗通过对魏文帝祭祀活动的描写,展现了古代帝王对孝道的推崇及对国家治理的关注。
    诗中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道德观念以及文化传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