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汉德之衰,渐染数世,桓、灵之末,皇极不建,暨于大乱,二十余年。天之不泯,诞生明圣,以济其难,是以符谶先着,以彰至德。殿下践阼未儙,而灵象变于上,髃瑞应于下,四方不羁之民,归心向义,唯惧在后,虽典籍所传,未若今之盛也。臣妾远近,莫不凫藻。“

王令曰:“儣牛之驳似虎,莠之幼似禾,事有似是而非者,今日是已。鷪斯言事,良重吾不德。”于是尚书仆射宣告官寮,咸使闻知。Ui辛亥,太史丞许芝条魏代汉见谶纬于魏王曰:“易传曰:”圣人受命而王,黄龙以戊己日见。‘七月四日戊寅,黄龙见,此帝王受命之符瑞最着明者也。又曰:“初六,履霜,阴始凝也。’又有积虫大穴天子之宫,厥咎然,今蝗虫见,应之也。又曰:”圣人以德亲比天下,仁恩洽普,厥应麒麟以戊己日至,厥应圣人受命。‘又曰:“圣人清净行中正,贤人福至民从命,厥应麒麟来。’春秋汉含孳曰:”汉以魏,魏以征。‘春秋玉版谶曰:“代赤者魏公子。’春秋佐助期曰:”汉以许昌失天下。‘故白马令李云上事曰:“许昌气见于当涂高,当涂高者当昌于许。’当涂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阙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今魏基昌于许,汉征绝于许,乃今效见,如李云之言,许昌相应也。佐助期又曰:”汉以蒙孙亡。‘说者以蒙孙汉二十四帝,童蒙愚昏,以弱亡。或以杂文为蒙其孙当失天下,以为汉帝非正嗣,少时为董侯,名不正,蒙乱之荒惑,其子孙以弱亡。孝经中黄谶曰:“日载东,绝火光。不横一,圣聪明。四百之外,易姓而王。天下归功,致太平,居八甲;共礼乐,正万民,嘉乐家和杂。’此魏王之姓讳,着见图谶。易运期谶曰:”言居东,西有午,两日并光日居下。其为主,反为辅。五八四十,黄气受,真人出。‘言午,许字。

诗句

自汉德之衰,渐染数世,桓灵之末,皇极不建,暨于大乱,二十余年。天之不泯,诞生明圣,以济其难,是以符谶先着,以彰至德。殿下践阼未儙,而灵象变于上,羣瑞应于下,四方不羁之民,归心向义,唯惧在后,虽典籍所传,未若今之盛也。臣妾远近,莫不凫藻。

译文

自从汉朝的衰落以来,经历了几代人的时间,到了桓、灵两帝末期,帝王的基业不再稳固。一直到了战乱持续二十多年之后。上天没有抛弃他,诞生了明君圣主来拯救危难。这是因为符咒预言首先被记录下来,以此来彰显最高的道德。殿下即位的时间还很短,而上天的变化已经在上头出现,祥瑞和征兆也在下面响应。四方不羁的人,都归心向义,只是担心未来的事情。虽然典籍中记载得很少,但是今天的盛况是空前的。我作为臣子,远近的人都在仰慕和追随。

注释

  • :从
  • 汉德之衰:指汉朝政权的衰弱
  • 渐染:逐渐受到
  • 桓灵:指东汉的桓帝和灵帝
  • 皇极:皇帝的权力和尊严
  • 暨于:到
  • 二十余年:指战争持续了二十多年
  • :上天或命运
  • 诞生:降生或产生
  • 以济其难:用以解救危难
  • 符谶:预言或预示的符号和文字
  • 践阼:登位成为皇帝,即登基
  • 群瑞:许多吉祥的事物
  • 不羁:不受约束
  • 凫藻:指依附或投靠某人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东汉时期政治动荡不安的局面,以及天命转移的关键时刻。作者通过回顾历史变迁和天象变化,表达了对即将到来的变革的期待和担忧。诗中使用了大量典故和象征性的语言,旨在传达一种天命不可违抗的观念,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和人民的惶恐情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