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春正月,将幸许昌,许昌城南门无故自崩,帝心恶之,遂不入。壬子,行还洛阳宫。三月,筑九华台。夏五月丙辰,帝疾笃,召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髃、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并受遗诏辅嗣主。遣后宫淑媛、昭仪已下归其家。丁巳,帝崩于嘉福殿,时年四十。[一]六月戊寅,葬首阳陵。自殡及葬,皆以终制从事。[二]注[一]魏书曰:殡于崇华前殿。
注[二]魏氏春秋曰:明帝将送葬,曹真、陈髃、王朗等以暑热固谏,乃止。孙盛曰:夫窀穸之事,孝子之极痛也,人伦之道,于斯莫重。故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夫以义感之情,犹尽临隧之哀,况乎天性发中,敦礼者重之哉!魏氏之德,仍世不基矣。昔华元厚葬,君子以为弃君于恶,髃等之谏,弃孰甚焉!鄄城侯植为诔曰:“惟黄初七年五月七日,大行皇帝崩,呜呼哀哉!于时天震地骇,崩山陨霜,阳精薄景,五纬错行,百姓呼嗟,万国悲伤,若丧考妣,*(恩过慕)**[思慕过]*唐,擗踊郊野,仰想穹苍,佥曰何辜,早世殒丧,呜呼哀哉!
诗句
- 七年春正月,将幸许昌,许昌城南门无故自崩,帝心恶之,遂不入。壬子,行还洛阳宫。三月,筑九华台。夏五月丙辰,帝疾笃,召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并受遗诏辅嗣主。遣后宫淑媛、昭仪已下归其家。丁巳,帝崩于嘉福殿,时年四十。
- 六月戊寅,葬首阳陵。自殡及葬,皆以终制从事。
- 注[一]魏书曰:殡于崇华前殿。
- 注[二]魏氏春秋曰:明帝将送葬,曹真、陈群、王朗等以暑热固谏,乃止。孙盛曰:夫窀穸之事,孝子之极痛也,人伦之道,于斯莫重。故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夫以义感之情,犹尽临隧之哀,况乎天性发中,敦礼者重之哉!魏氏之德,仍世不基矣。昔华元厚葬,君子以为弃君于恶,髃等之谏,弃孰甚焉!鄄城侯植为诔曰:“惟黄初七年五月七日,大行皇帝崩,呜呼哀哉!于时天震地骇,崩山陨霜,阳精薄景,五纬错行,百姓呼嗟,万国悲伤,若丧考妣,*(恩过慕)**[思慕过]*唐,擗踊郊野,仰想穹苍,佥曰何辜,早世殒丧,呜呼哀哉!
译文
- 七年春正月初,太祖打算前往许昌,但许昌城南门无缘无故自行倒塌了,太祖心中很厌恶,因此没有进入城内。壬子(二十一日),他返回洛阳宫中。三月,修建九华台。夏季五月丙辰(十五日),太祖病情沉重,召集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一起接受遗诏辅佐嗣君。派遣后宫的淑媛、昭仪以下的宫女回家。丁巳(二十六日),太祖在嘉福殿去世,享年四十岁。
- 六月戊寅(二十七日),将太祖埋葬于首阳陵。从停柩到安葬,都按照太祖临终前的指示进行。
- 注1:魏书记载:太祖在崇华殿停灵。
- 注2:魏氏春秋记载:明帝准备送葬的时候,曹真、陈群、王朗等人因为天气炎热坚决劝阻,最终才停止。孙盛说:对于这种安息的事情,是孝子最深痛的事情,人伦的道理在于这,所以在天子死后第七个月就要安葬,各地诸侯都会来参加葬礼。以道义感动的心情,尚且要尽到最后一刻哀悼之心,更何况天性善良而又注重礼节的人呢?魏家的德行,至今仍然无法建立啊!以前华元对国君的厚葬,人们认为是遗弃了国君,这些人的劝告,比丢弃罪过更甚啊!鄄城侯曹植为此作诔文道:“只有黄初七年五月七日,先帝驾崩,呜呼哀哉!当时天动地动,山崩霜降,阳光暗淡,日月错乱运行,百姓哀叹,四方诸侯悲伤,好像失去了父母一般,悲痛欲绝。痛哭流涕在田野,仰望天空,众人都说这是何罪之有啊!早早去世而死亡,呜呼哀哉!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魏文帝曹操逝世的过程和葬礼安排,表达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哀悼之情及对国家大事的关注。通过诗中描绘的各种场景和人物反应,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们对君主的尊重与哀悼。同时,诗中对“天命”和“自然”的态度也反映出作者对生命无常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