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至吴平,而降黜数等,不承权舆,岂不缘在始失中乎?

甲子,诏曰:“今车驾驻项,大将军恭行天罚,前临淮浦。昔相国大司马征讨,皆与尚书俱行,今宜如旧。”乃令散骑常侍裴秀、给事黄门侍郎钟会咸与大将军俱行。秋八月,诏曰:“昔燕刺王谋反,韩谊等谏而死,汉朝显登其子。诸葛诞创造凶乱,主簿宣隆、部曲督秦絜秉节守义,临事固争,为诞所杀,所谓无比干之亲而受其戮者。其以隆、絜子为骑都尉,加以赠赐,光示远近,以殊忠义。”

九月,大赦。冬十二月,吴大将全端、全怿等率觽降。

三年春二月,大将军司马文王陷寿春城,斩诸葛诞。三月,诏曰:“古者克敌,收其尸以为京观,所以惩昏逆而章武功也。汉孝武元鼎中,改桐乡为闻喜,新乡为获嘉,以着南越之亡。

《三国志·魏书·少帝纪》是三国时期魏国历史的一部分,其中记载了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继位成为魏文帝,以及曹丕之后的魏明帝和齐王曹芳的故事。本纪主要记录了齐王曹芳即位后的事件,包括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变动。通过分析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内容:

  1. 诗句翻译
  • 诗句“及至吴平,而降黜数等,不承权舆,岂不缘在始失中乎?”可以翻译为:“到了平定吴国的时候,被贬降的官员数量很多,这不是因为开始时的错误决策吗?”。
  • “甲子,诏曰:“今车驾驻项,大将军恭行天罚,前临淮浦。昔相国大司马征讨,皆与尚书俱行,今宜如旧。””中的诗句可以解释为:“甲子日,皇帝下诏说:‘如今皇帝驻扎项,大将军恭敬地执行天罚,从前大将军征讨,都与尚书一同前往,现在应该恢复旧例。’”。
  • “秋八月,诏曰:“昔燕刺王谋反,韩谊等谏而死,汉朝显登其子。””这句话可以译为:“秋八月,皇帝下诏说:‘以前燕刺王谋反,韩谊等人因劝谏而被处死,汉朝明显提拔了他的子孙。’”。
  • “九月,大赦。冬十二月,吴大将全端、全怿等率部降。”这句话的意思是:“九月,全国大赦。冬季十二月,吴国的大将全端和全怿率领部众投降。”。
  • “三年春二月,大将军司马文王陷寿春城,斩诸葛诞。三月,诏曰:‘古者克敌,收其尸以为京观,所以惩昏逆而章武功也。’”这句话可以翻译为:“三年春季二月,大将军司马昭攻陷寿春城,并斩杀了诸葛诞。三月,诏令说:‘古人打败敌人后,将其尸体收集起来堆成高丘作为纪念,以此来惩戒那些昏乱无道的人,表彰自己的武功。’”。
  1. 诗词注释
  • “丘俭、王昶闻东军败,各烧屯走。”这里的注释可能是关于丘俭和王昶在听到东吴军队失败的消息后,各自烧毁营地逃离的行为。。
  • “朝议欲贬黜诸将,景王曰:‘我不听公休,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悉原之。”这句诗反映了朝廷内部对于将领们是否应该受到贬职的不同意见。景王认为如果没有采纳荀攸的意见,导致失败,那责任在于自己。因此,他没有对那些将领进行过分的惩罚,而是全部宽恕了他们。。

通过对《三国志·魏书·少帝纪》的深入分析,可以了解到这一时期魏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变迁。这段历史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行动,还揭示了一些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起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