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亲总六戎,营据丘头,内夷髃凶,外殄寇虏,功济兆民,声振四海。克敌之地,宜有令名,其改丘头为武丘,明以武平乱,后世不忘,亦京观二邑之义也。“
夏五月,命大将军司马文王为相国,封晋公,食邑八郡,加之九锡,文王前后九让乃止。
六月丙子,诏曰:“昔南阳郡山贼扰攘,欲劫质故太守东里衮,功曹应余独身扞衮,遂免于难。余颠沛殒毙,杀身济君。其下司徒,署余孙伦吏,使蒙伏节之报。”[一]注[一]楚国先贤传曰:余字子正,天姿方毅,志尚仁义,建安二十三年为郡功曹。
是时吴、蜀不宾,疆埸多虞。宛将侯音扇动山民,保城以叛。余与太守东里衮当扰攘之际、迸窜得出。
音即遣骑追逐,去城十里相及,贼便射衮,飞矢交流。余前以身当箭,被七创,因谓追贼曰:“侯音狂狡,造为凶逆,大军寻至,诛夷在近。谓卿曹本是善人,素无恶心,当思反善,何为受其指挥?我以身代君,以被重创,若身死君全,陨没无恨。”因仰天号哭泣涕,血泪俱下。贼见其义烈,释衮不害。贼去之后,余亦命绝。征南将军曹仁讨平音,表余行状,并修祭醊.太祖闻之,嗟叹良久,下荆州复表门闾,赐谷千斛。衮后为于禁司马,见魏略游说传。
翻译:大将军亲自统领六军,在丘头驻扎,内部平定了凶恶的群贼,外部消灭了敌人和敌军。他的功劳遍及千万民众,声名远播四海。克敌制胜之地,应当有美好的名声,所以改丘头为武丘,表明以武力平定叛乱,后代不会忘记,也是对京观两邑之义的体现。
诗句:夏五月,命大将军司马文王为相国,封晋公,食邑八郡,加之九锡,文王前后九次推让才停止。
译文:五月份,皇帝命令大将军司马懿担任相国,并被封为晋公,赐予八个郡的领地及九项赏赐。由于文王多次谦让,最终才接受了这些荣耀。
诗句:六月丙子,诏曰:“昔南阳郡的山贼骚扰,想要劫持前任太守东里衮,功曹应余独自守护并保护东里衮,从而幸免于难。他颠沛流离、丧命而死,以身救君。特下令任命其为司徒,署理应余之子伦的官职,使他能够继续忠于节操。”
译文:六月丙子日,皇帝颁布诏书说:“过去南阳郡的贼人骚乱不安,想要劫持前任太守东里衮。功曹应余独自守护并保护东里衮,因此避免了灾难。他颠沛流离、丧命而死,以身救君。因此下令任命其为司徒,署理应余之子孙伦的官职,使他能够继续忠于节操。”
注释:楚国先贤传中记载:余字子正,天生的刚毅性格,崇尚仁义。建安二十三年担任郡功曹。此时吴国、蜀国不臣服,边境多有忧虑。宛县的将领侯音煽动山民叛乱,占据城池背叛朝廷。余与太守东里衮在混乱之中得以逃脱。侯音派出骑兵追捕,距离城墙十里相随。贼兵便射向东里衮,飞箭交加。余之前身先士卒抵御敌军,被七支长箭射中。于是对追贼说:“侯音狂妄狡猾,制造了凶恶叛逆之事,大军不久就会到达,诛杀近在眼前。你们本是善良之人,素无恶意,应当思反善,为何受他们指挥?我身先士卒代替你,被重创七处,若能身死君全,陨没无恨。”于是仰天哭泣、涕泪俱下。贼兵见其义烈,释衮而放过余。余死后,侯音也被平定。征南将军曹仁讨伐平定侯音,上表陈述余的事迹,并修缮祭奠。太祖听说后,叹息良久。下荆州再次表彰其门闾,赐谷千斛。后来东里衮担任于禁司马,见《魏略·游说传》。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曹操及其部将侯音与东里衮等之间的冲突和斗争,展示了战争的残酷性和人性的光辉。诗中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事件的叙述,表达了诗人对于忠诚、勇敢和牺牲精神的赞美。同时,诗人也通过这段历史事件提醒人们要珍惜和平,反对战争,倡导正义与善良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