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犹疑而鸩之,卒。郑玄注文王世子曰“三老、五更各一人,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
注乐记曰“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蔡邕明堂论云:“更”应作“叟”。叟,长老之称,字与“更”相似,书者遂误以为“更”。“嫂”
字“女”傍“叟”,今亦以为“更”,以此验知应为“叟”也。臣松之以为邕谓“更”
为“叟”,诚为有似,而诸儒莫之从,未知孰是。
是岁,青龙、黄龙仍见顿丘、冠军、阳夏县界井中。
四年春正月,黄龙二,见宁陵县界井中。[一]夏六月,司空王昶薨。秋七月,陈留王峻薨。
冬十月丙寅,分新城郡,复置上庸郡。十一月癸卯,车骑将军孙壹为婢所杀。
注[一]汉晋春秋曰:是时龙仍见,咸以为吉祥。帝曰:“龙者,君德也。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数屈于井,非嘉兆也。”仍作潜龙之诗以自讽,司马文王见而恶之。
诗句
文王犹疑而鸩之,卒。
- 注释: 指魏文帝曹丕在怀疑有人谋害自己后,最终被毒死。
郑玄注文王世子曰“三老、五更各一人,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
- 注释: 根据郑玄的注解,文王时代的官员有三老和五更两种官职,其中三老是一种年长的官员,负责教导,而五更是另一种官职名称。这些官员都是已经退休的老臣。
注乐记曰“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蔡邕明堂论云:“更”应作“叟”。叟,长老之称,字与“更”相似,书者遂误以为“更”。“嫂”
- 注释: 乐记中的记载指出,老人因为经验丰富,能够知道什么是三德(仁、义、礼)和五事(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五种关系)。蔡邕在明堂论中提到,这里的“更”应该解释为“叟”,即“老人”。同时,提到“嫂”字由“女”旁加上“叟”构成,现在也用来形容年纪较大的女性。这验证了蔡邕的观点是正确的,但其他学者没有接受这一观点。
译文
诗:文王犹疑而鸩之,卒。
注解:指的是魏文帝曹丕因疑心有人要杀害自己而遭到毒杀。
郑玄注文王世子:三老、五更各一人,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
注解:根据郑玄的解释,文王时代的官位有三位老者(三老),五位老者(五更),他们都是年纪大且退休的官员。
注乐记曰: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蔡邕明堂论云:“更”应作“叟”。叟,长老之称,字与“更”相似,书者遂误以为“更”。“嫂”
- 译文: 《乐记》中说,年长的智者了解三德和五事。蔡邕在明堂论中指出,“更”应理解为“叟”,即“老人”。同时提到“嫂”字由“女”旁加上“叟”形成,现在常用来形容年纪大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