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伤先帝遗意不遂,社稷颠覆为痛耳。赖宗庙之灵,沉、业即驰语大将军,得先严警,而此儿便将左右出云龙门,雷战鼓,躬自拔刃,与左右杂韂共入兵陈间,为前锋所害。
此儿既行悖逆不道,而又自陷大祸,重令吾悼心不可言。昔汉昌邑王以罪废为庶人,此儿亦宜以民礼葬之,当令内外咸知此儿所行。又尚书王经,凶逆无状,其收经及家属皆诣廷尉。“
注[一]汉晋春秋曰: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王经曰:“昔鲁昭公不忍季氏,败走失国,为天下笑。今权在其门,为日久矣,朝廷四方皆为之致死,不顾逆顺之理,非一日也。且宿韂空阙,兵甲寡弱,陛下何所资用,而一旦如此,无乃欲除疾而更深之邪!祸殆不测,宜见重详。”帝乃出怀中版令投地,曰:“行之决矣。正使死,何所惧?况不必死邪!”于是入白太后,沈、业奔走告文王,文王为之备。帝遂帅僮仆数百,鼓噪而出。文王弟屯骑校尉□入,遇帝于东止车门,左右呵之,□觽奔走。中护军贾充又逆帝战于南阙下,帝自用剑。觽欲退,太子舍人成济问充曰:“事急矣。当云何?”
下面是对《三国志·魏书·少帝纪》的逐句释义及译文,并对其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注释:
诗句:“但伤先帝遗意不遂,社稷颠覆为痛耳。”
译文:只是哀伤先帝的遗志没有实现,国家覆灭让我心痛不已。
注释: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先帝遗志未竟的悲痛和对国家覆灭的哀痛,突出了诗人对先帝遗志的深切怀念和对其未能完成的遗憾。诗句:“赖宗庙之灵,沉、业即驰语大将军,得先严警,而此儿便将左右出云龙门,雷战鼓,躬自拔刃,与左右杂韂共入兵陈间,为前锋所害。”
译文:依靠宗庙的神灵,沉、业就跑去告诉大将军,得到了先帝的严厉训斥,而这个小子就带领左右出云龙门,雷战鼓,亲自拔刀,与左右杂韂共同进入军队行列之间,被前锋所杀。
注释:这句话描述了将军沉、业为了告发皇帝的罪行而去通知大将军的情景,以及皇帝因未能阻止将军的行动而被杀的悲剧。诗句:“此儿既行悖逆不道,而又自陷大祸,重令吾悼心不可言。”
译文:这个儿子行事悖逆,又自己陷入了大祸之中,使我非常悲哀,无法用言语表达。
注释: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这位君主的不幸遭遇感到悲痛,他的行为不仅违背了常理,而且还导致了自己的毁灭。诗句:“昔汉昌邑王以罪废为庶人,此儿亦宜以民礼葬之,当令内外咸知此儿所行。”
译文:从前汉代的昌邑王因为犯了罪而被废除皇位,成为平民,这个儿子也应当按照平民的礼节安葬,应当让朝廷内外的人都知道他的行为。
注释: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这位君主的同情,认为他是无辜的,并呼吁对他的行为进行公正的评价。诗句:“又尚书王经,凶逆无状,其收经及家属皆诣廷尉。”
译文:还有尚书王经,凶恶叛逆,他的家人都应收押到廷尉。
注释:这句话揭示了将军沉、业报告皇帝的罪行后,朝廷采取的行动。诗句:“注[一]汉晋春秋曰: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译文:注[一]汉晋春秋说:皇帝看到威权日减,无法忍受。于是召集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对他们说:“司马昭的心意,是人人皆知的。我不能坐视不理地接受羞辱,今天我要和你等一起出来讨伐他。”
注释:这句话反映了皇帝的愤怒和决心,他准备采取行动来纠正局势。诗句:“王经曰:‘昔鲁昭公不忍季氏,败走失国,为天下笑。今权在其门,为日久矣,朝廷四方皆为之致死,不顾逆顺之理,非一日也。且宿韂空阙,兵甲寡弱,陛下何所资用,而一旦如此,无乃欲除疾而更深之邪!祸殆不测,宜见重详。’帝乃出怀中版令投地,曰:‘行之决矣。正使死,何所惧?况不必死邪!”
译文:王经回答说:“从前鲁昭公不忍心对季氏下手,结果失败逃亡失去了国家的地位,被天下人耻笑。如今皇帝的权力已经掌握在自己手中很久了,朝廷中的各方都在为此卖命,不考虑是非道理,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且武器盔甲空虚,兵力薄弱,陛下有什么可以利用的吗?现在您这样突然这样,难道不是想除掉一个疾病而进一步加深吗?灾祸是不可预知的,应该慎重考虑。皇帝于是把怀中的命令牌扔在地上说:‘我决定去做这件事。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何况不一定需要死亡呢!’”
注释:这句话展示了皇帝的决心和勇气,尽管面临巨大的困难,但他仍然决定采取行动。
这段文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展现了当时的政治动荡、权力斗争以及个人命运的波折。通过这些描述,读者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残酷和个人命运的无常,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