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二]世语曰:业,武陵人,后为晋中护军。

庚寅,太傅孚、大将军文王、太尉柔、司徒冲稽首言:“伏见中令,故高贵乡公悖逆不道,自陷大祸,依汉昌邑王罪废故事,以民礼葬。臣等备位,不能匡救祸乱,式遏奸逆,奉令震悚,肝心悼栗。春秋之义,王者无外,而书‘襄王出居于郑’,不能事母,故绝之于位也。

今高贵乡公肆行不轨,几危社稷,自取倾覆,人神所绝,葬以民礼,诚当旧典。然臣等伏惟殿下仁慈过隆,虽存大义,犹垂哀矜,臣等之心实有不忍,以为可加恩以王礼葬之。“太后从之。[一]注[一]汉晋春秋曰:丁卯,葬高贵乡公于洛阳西北三十里瀍涧之滨。下车数乘,不设旌旐,百姓相聚而观之,曰:”是前日所杀天子也。“或掩面而泣,悲不自胜。臣松之以为若但下车数乘,不设旌旐,何以为王礼葬乎?斯盖恶之过言,所谓不如是之甚者。

诗句

庚寅,太傅孚、大将军文王、太尉柔、司徒冲稽首言:“伏见中令,故高贵乡公悖逆不道,自陷大祸,依汉昌邑王罪废故事,以民礼葬。臣等备位,不能匡救祸乱,式遏奸逆,奉令震悚,肝心悼栗。春秋之义,王者无外,而书‘襄王出居于郑’,不能事母,故绝之于位也。    
今高贵乡公肆行不轨,几危社稷,自取倾覆,人神所绝,葬以民礼,诚当旧典。然臣等伏惟殿下仁慈过隆,虽存大义,犹垂哀矜,臣等之心实有不忍,以为可加恩以王礼葬之。”太后从之。    

译文

庚寅日,太傅司马孚、大将军曹真、太尉司马懿、司徒蒋琬跪拜并上奏说:“我们见到现在的皇帝,即已故的高贵乡公,他悖逆不道,自己陷入巨大的灾难。依照汉代昌邑王被废的例子,用平民的葬礼安葬他。我们作为大臣,不能拯救国家和人民的危机,阻止奸邪的行为,遵从皇帝的命令感到恐惧和不安,内心十分悲痛。根据《春秋》的原则,国王是天下的君主,然而书上记载‘楚王出居到了郑国’,因为无法侍奉母亲,所以被废弃在位。现在高贵乡公行为放肆,几乎危及国家的存亡,完全是自己造成的危险,已经失去人们对他的同情,用平民的葬礼埋葬他,确实是按照以前的规矩。但是考虑到殿下的仁德过于优厚,即使保存了大义,还对您表示悲哀,我们心中实在不忍心,认为可以给他以王的礼仪来安葬。”太后听从了他的建议。

注释

  • 庚寅:日期
  • 太傅孚:指司马孚,当时担任太傅官职
  • 大将军文王:指曹魏时期的实际掌权者司马懿(字仲达),当时任大将军
  • 太尉柔:指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师(字子元),当时的职务是太尉
  • 司徒冲:指司马懿的另一位弟弟司马昭(字嗣宗),当时的职务是司徒
  • 稽首言:跪拜并上奏
  • 高贵乡公:即曹髦(公元225年-公元260年),三国时期曹魏的最后一位皇帝
  • 汉昌邑王:指汉朝的昌邑王刘贺,因淫乱而被废黜
  • 丁卯:古代纪年方式之一
  • 洛阳西北三十里瀍涧之滨:指洛阳附近的一个地名
  • 下车数乘:指皇帝下辇时所乘车的数量
  • 旌旐(zhǐ):古代丧葬仪式上用以指引方向的长旗
  • 襄王:指前赵的君主石勒
  • 王礼葬之:按照王的礼仪来安葬他

赏析

此诗出自《三国志·魏书·少帝纪》,讲述了曹魏末期,太傅司马孚等人向皇帝上书,请求依照汉代昌邑王受废的例子,以平民礼节安葬已故的高贵乡公曹髦的故事。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朝廷对于皇帝死亡后的处理态度与原则,以及皇帝本人在政治风波中的角色和影响。同时,诗中的言辞表达了对皇帝的尊重和对皇权的维护,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皇帝死亡后礼仪处理的重视程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