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称“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古先哲王,莫不明后妃之制,顺天地之德,故二妃嫔妫,虞道克隆,任、姒配姬,周室用熙,废兴存亡,恒此之由。春秋说云天子十二女,诸侯九女,考之情理,不易之典也。而末世奢纵,肆其侈欲,至使男女怨旷,感动和气,惟色是崇,不本淑懿,故风教陵迟而大纲毁泯,岂不惜哉!呜呼,有国有家者,其可以永鉴矣!

汉制,帝祖母曰太皇太后,帝母曰皇太后,帝妃曰皇后,其余内官十有四等。魏因汉法,母后之号,皆如旧制,自夫人以下,世有增损。太祖建国,始命王后,其下五等:有夫人,有昭仪,有婕妤,有容华,有美人。文帝增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

明帝增淑妃、昭华、修仪;除顺成官。太和中始复命夫人,登其位于淑妃之上。自夫人以下爵凡十二等:贵嫔、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淑妃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淑媛位视御史大夫,爵比县公;昭仪比县侯;昭华比乡侯;修容比亭侯;修仪比关内侯;□□视中二千石;容华视真二千石;美人视比二千石;良人视千石。

诗句

易称“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古先哲王,莫不明后妃之制,顺天地之德,故二妃嫔妫,虞道克隆,任、姒配姬,周室用熙,废兴存亡,恒此之由。春秋说云天子十二女,诸侯九女,考之情理,不易之典也。而末世奢纵,肆其侈欲,至使男女怨旷,感动和气,惟色是崇,不本淑懿,故风教陵迟而大纲毁泯,岂不惜哉!呜呼,有国有家者,其可以永鉴矣!

译文

《易经》中说:“男子应该位于外,女子应该位于内;男女各正其位,这是天地的大道理。”古代的君王明理,没有不明白王后制度的重要性,顺从天地的法则。因此,舜帝的两个妻子娥皇和女英,虞舜之道得以传承;商朝的妇好、周文王的妻子太姜,都是与王室匹配的。周朝兴盛,就是由于遵循了这些原则。然而到了春秋时期,帝王后宫的女子数量多达十二名,诸侯王的妻子也有九名。考察人情事理,这些数目是不变的法则。但是到了末代,奢侈放纵,过度的欲望导致夫妇之间产生怨恨和不满,影响社会和谐,仅仅看重美色。这种风气如果不从根本上纠正,就会使教化衰落,国家的根本受到破坏。难道不是可惜吗?唉,拥有国家和家庭的君主啊,应当以此为鉴!

关键词注释及赏析

  1. “易称”:指《易经》。《易经》为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包含许多关于治理国家和家庭的智慧。
  2. “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这句话强调男性应该在外表保持正直(正位),女性应在内里保持贞洁(正)。这是古代对于君臣、父子、夫妻等关系的基本道德要求。
  3. “古先哲王,莫不明后妃之制,顺天地之德”:古时候的贤明君王都明白王后制度的重要性,并以此作为遵循天地自然法则的一部分。
  4. “二妃嫔妫,虞道克隆”:指的是舜的两位妻子娥皇和女英。虞舜是古代传说中的圣明君主,这里提到他的两位妻子,是为了强调后宫制度的典范作用。
  5. “任、姒配姬,周室用熙”:指历史上有名的贤后如文王的妃子太姒(即武王的母亲),以及周公旦的妻子太任等,她们的配合使得周王朝兴盛发达。
  6. “废兴存亡”:这里指朝代的兴衰更替,国家的成败。
  7. “春秋说云天子十二女,诸侯九女”:根据春秋时期的记载,天子有十二名嫔妃,诸侯有九名。这反映了当时对后宫规模的规定。
  8. “末世奢纵,肆其侈欲,至使男女怨旷,感动和气”:描述的是末世时期,君主过分追求奢侈放纵,导致男女之间产生隔阂和不满,从而影响了社会的和谐氛围。
  9. “惟色是崇,不本淑懿”:这里的“惟色是崇”意指只重视外表的美色,忽视了内在的美德。这是导致教化衰落的主要原因。
  10. “所以风教陵迟而大纲毁泯”:因为这样的原因,社会风气逐渐败坏,国家的大政方针也因此受损。
  11. “岂不惜哉!”: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惋惜和感叹。
  12. “有国有家者,其可以永鉴矣”:提醒所有的国家领导者和家族成员,应当以历史为鉴。

这首诗深刻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后宫制度的伦理规范及其对国家稳定的影响。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批判,诗人强调了道德教育和治国理念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