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一]魏略曰:明帝既嗣立,追痛甄后之薨,故太后以忧暴崩。甄后临没,以帝属李夫人。

及太后崩,夫人乃说甄后见谮之祸,不获大敛,被发覆面,帝哀恨流涕,命殡葬太后,皆如甄后故事。汉晋春秋曰:初,甄后之诛,由郭后之宠,及殡,令被发覆面,以糠塞口,遂立郭后,使养明帝。帝知之,心常怀忿,数泣问甄后死状。郭后曰:“先帝自杀,何以责问我?且汝为人子,可追雠死父,为前母枉杀后母邪?”明帝怒,遂逼杀之,□殡者使如甄后故事。魏书载哀策曰:“维青龙三年三月壬申,皇太后梓宫启殡,将葬于首阳之西陵。哀子皇帝叡亲奉册祖载,遂亲遣奠,叩心擗踊,号咷仰诉,痛灵魂之迁幸,悲容车之向路,背三光以潜翳,就黄垆而安厝。呜呼哀哉!昔二女妃虞,帝道以彰,三母嫔周,圣善弥光,既多受祉,享国延长。哀哀慈妣,兴化闰房,龙飞紫极,作合圣皇,不虞中年,暴罹灾殃。愍予小子,茕茕摧伤,魂虽永逝,定省曷望?呜呼哀哉!”

【注释】

  1. 《三国志·魏书·后妃传》是中国古代历史书籍《三国志》中的一个部分,主要记载了三国时期魏朝(曹魏)的后妃及其相关的宫廷生活和事迹。
  2. “明帝”指的是魏国开国皇帝曹操的儿子曹叡,他在位期间对母亲甄氏非常孝顺。
  3. “追痛甄后之薨”表示对甄皇后去世感到极度悲痛。
  4. “太后以忧暴崩”指甄皇后因忧郁过度而突然去世。
  5. “李夫人”是指后来成为曹叡皇后的人物。
  6. “及太后崩”表明甄皇后去世之后。
  7. “夫人乃说”即李夫人劝说甄皇后不要因为被诬陷而受到不公正对待。
  8. “见谮之祸”意指被诬陷带来的灾祸。
  9. “不获大敛”意指未能进行盛大的丧礼。
  10. “被发覆面”是一种古代哀悼死者的习俗,将头发披散,脸部覆盖。
  11. “帝哀恨流涕”描述曹操因为失去甄皇后的哀伤而流泪。
  12. “命殡葬太后,皆如甄后故事”意味着按照甄皇后生前的规矩来处理太后的葬礼仪式。
  13. “郭后”即后来成为曹叡皇后的女性,与李夫人有关联,她曾因宠幸而被立为皇后。
  14. “使养明帝”指郭后的丈夫曹叡在郭皇后死后成为皇帝。
  15. “心常怀忿”指曹操内心经常愤恨。
  16. “数泣问甄后死状”表示曹操多次哭泣询问甄皇后的死因。
  17. “先帝自杀”指的是曹操自己结束生命的行为。
  18. “何以责问我?”“汝为人子”:指责和自责的话。
  19. “追雠死父”,意指追究已经死去的父亲的责任。
  20. “‘□殡者使如甄后故事’:此处可能指的是某种特定的仪式或做法。”
  21. “青龙三年三月壬申”是具体的日期。
  22. “皇太后梓宫启殡”意思是皇太后的棺木被打开,开始安放。
  23. “将葬于首阳之西陵”指的是葬礼的具体地点。

【译文】
明帝即位后,他深深怀念已故的甄皇后,因此太后因忧虑而死时,明帝悲痛万分。当太后去世时,明帝将甄皇后托付给李夫人抚养,等到太后下葬后,明帝依照甄皇后生前的规矩处理了她的葬礼事宜。汉晋春秋记载,当初甄皇后被诛杀,是因为郭后的宠爱;到了葬礼举行的时候,让甄皇后的尸体露出头发,用糠土塞口,最终立了郭后为后。皇帝得知这件事后心中一直怀恨在心,多次哭泣询问甄皇后死的情形和原因,郭后则回答说:“先帝自杀,你有什么资格责备我?况且你是做儿子的,可以追仇自己的父亲,为何要冤枉我的前母呢?”皇帝大怒,于是逼迫杀死了郭后,在安葬的时候也遵循了像甄皇后那样的礼节。

【赏析】
这首诗通过讲述三国时期曹魏的历史事件,展现了一个关于孝道、忠诚和背叛的故事。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于甄皇后不幸去世的同情之情以及对郭后残忍行为的愤怒,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权力争夺和家族仇恨的主题。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