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能治身奉职,召为郡吏,以孝廉为郎,累迁至幽州刺史,转甘陵相,甚得东土戎狄之心。后以疾归家,常降身隐约,与邑党州闾同乐共恤,等齐有无,不以名位自殊,乡曲咸共宗之。时乡曲有所诉讼,不以诣吏,自投虞平之;虞以情理为之论判,皆大小敬从,不以为恨。尝有失牛者,骨体毛色,与虞牛相似,因以为是,虞便推与之;后主自得本牛,乃还谢罪。会甘陵复乱,吏民思虞治行,复以为甘陵相,甘陵大治。征拜尚书令、光禄勋,以公族有礼,更为宗正。英雄记曰:虞为博平令,治正推平,高尚纯朴,境内无盗贼,灾害不生。时邻县接壤,蝗虫为害,至博平界,飞过不入。
魏书曰:虞在幽州,清静俭约,以礼义化民。灵帝时,南宫灾,吏迁补州郡者,皆责助治宫钱,或一千万,或二千万,富者以私财辨,或发民钱以备之,贫而清慎者,无以充调,或至自杀。灵帝以虞清贫,特不使出钱。
这首诗是关于一个名叫虞平的人的生平事迹。虞平是一个有才能和德行的人,被召为郡吏,以孝廉的身份进入官场,并逐渐晋升到幽州刺史的位置。在任职期间,他以清廉公正的作风治理地方,深得东土戎狄之心。然而,后来因为疾病的原因,他不得不辞职回家,但他始终保持低调,与乡里的人们共同生活,分享欢乐,不计较名位的不同。
虞平的为人处事得到了乡亲们的普遍尊敬和爱戴。当有人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他们不会去寻求官府,而是会找虞平帮忙。虞平总是能够根据情理为他们做出公正的判断和处理,让人们对他充满了敬畏。
有一次,虞平误将一只牛当作自己的牛放跑了,但他并没有因此生气或者责怪自己,反而主动将那只牛归还给了失主。后来,失主找到了真正的牛,他也没有责怪虞平,反而感谢他的宽容。这种宽厚和诚信的行为使得虞平在乡里深受人们的敬重。
在甘陵地区发生动荡时,人们纷纷怀念虞平的治理成果,再次推举他担任甘陵相。在他的治理下,甘陵地区恢复了平静和安宁。虞平也因此得到了朝廷的重用,先后担任尚书令、光禄勋等职位。
虞平在担任这些职务期间,始终保持着高尚的品质和纯朴的性格。他对待百姓十分关心和照顾,努力为百姓谋福利。在他的带领下,幽州的百姓得到了很好的治理和发展。此外,虞平还注重礼义教育,倡导清廉自守的生活方式。
虞平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品质和行为对于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至关重要。只有真正具备高尚品质和良好行为的人,才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同和尊重。同时,我们也应当学习虞平那种宽厚、诚信、关心百姓的品质,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