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字太初。少知名,弱冠为散骑、黄门侍郎。尝进见,与皇后弟毛曾并坐。玄耻之。
不悦形之于色。明帝恨之,左迁为羽林监。正始初,曹爽辅政。玄,爽之姑子也。累迁散骑常侍、中护军。
太傅司马宣王问以时事,玄议以为:“夫官才用人,国之柄也;故铨衡专于台阁,上之分也;孝行存乎闾巷,优劣任之乡人,下之叙也。夫欲清教审选,在明其分叙,不使相涉而已。何者?上过其分,则恐所由之不本,而干势驰鹜之路开;下逾其叙,则恐天爵之外通,而机权之门多矣。夫天爵下通,是庶人议柄也;机权多门,是纷乱之原也。
自州郡中正品度官才之来,有年载矣,缅缅纷纷,未闻整齐,岂非分叙参错,各失其要之所由哉!若令中正但考行伦辈,伦辈当行均,斯可官矣。何者?夫孝行着于家门,岂不忠恪于在官乎?仁怨称于九族,岂不达于为政乎?义断行于乡党,岂不堪于事任乎?三者之类,取于中正,虽不处其官名,斯任官可知矣。行有大小,比有高下,则所任之流,亦涣然明别矣。奚必使中正干铨衡之机于下,而执机柄者有所委仗于上,上下交侵,以生纷错哉?且台阁临下,考功校否,众职之属,各有官长,旦夕相考,莫究于此;闾阎之议,以意裁处,而使匠宰失位,众人驱骇,欲风俗清静,其可得乎?天台县远,众所绝意。所得至者,更在侧近,孰不修饰以要所求?所求有路,则修已家门者,已不如自达于乡党矣。自达乡党者,已不如自求之于州邦矣。苟开之有路,而患其饰真离本,虽复严责中正,督以刑罚,犹无益也。岂若使备帅其分,官长则各以其属能否献之台阁,台阁则据官长能否之第,参以乡闾德行之次,拟其伦比,勿使偏颇。中正则唯考其行迹,别其高下,审定辈类,勿使升降。台阁总之,如其所简或有参错,则其责负自在有司。
翻译如下:
- 诗句:玄字太初。少知名,弱冠为散骑、黄门侍郎。尝进见,与皇后弟毛曾并坐。玄耻之。不悦形之于色。明帝恨之,左迁为羽林监。正始初,曹爽辅政。玄,爽之姑子也。累迁散骑常侍、中护军。
- 译文:夏侯玄字太初,年轻的时候就很有名,二十岁的时候担任了散骑和黄门侍郎的职位。他在一次朝见中因为和皇后的弟弟毛曾坐在同一张桌子上而感到耻辱,这让他非常不快,甚至无法掩饰自己的不满。明帝对此非常生气,将夏侯玄贬谪到羽林监的位置。在正始年间,曹爽掌握了朝政大权。夏侯玄是曹爽的姑姑的儿子,因此得以逐步升迁,最终担任了散骑常侍和中护军的职位。
注释解析:
- 玄字太初。少知名,弱冠为散骑、黄门侍郎。
- 这里提到了夏侯玄的字号“太初”,说明他有一个特定的称号或身份。
- “少知名”表明夏侯玄在年轻时就已小有名气。
- “弱冠”(古代年龄单位,指二十岁)时,他被任命为散骑、黄门侍郎,这两个官都是皇帝身边的高级职务。
- 尝进见,与皇后弟毛曾并坐。玄耻之。
- “尝进见”指的是夏侯玄曾经被召见进入宫中议事。
- “与皇后弟毛曾并坐”说明夏侯玄和毛曾一同坐在朝堂上,毛曾是皇后的弟弟,这在古代是一种极高的荣誉,但也让夏侯玄感到非常尴尬。
- “玄耻之”表达了夏侯玄因为这种地位差异而产生的羞愧感。
- 不悦形之于色。明帝恨之。
- “不悦形之于色”描述的是夏侯玄内心的不满,这种不满通过他的表情(形态)表现出来。
- “明帝恨之”则是直接说明皇帝对这一行为感到愤怒,认为夏侯玄的行为失礼。
- 左迁为羽林监。正始初,曹爽辅政。
- “左迁”意为降职或者调离原职。在这里,明帝因为夏侯玄的行为将其贬到了羽林监的位置。
- “正始初”是指三国时期魏国的正始元年,当时曹爽掌握了朝政大权,成为实际的掌权人物。
- 累迁散骑常侍、中护军。
- “累迁”意味着多次提升官职,从此处可以看出夏侯玄的仕途逐渐上升。
- “散骑常侍”和“中护军”是两个重要的官职,分别负责皇帝的出行护卫和朝廷的日常事务管理。
- 玄,爽之姑子也。
- 提到夏侯玄是曹爽的姑姑的儿子,这意味着夏侯玄与曹爽之间有着特殊的家庭关系,这种关系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可能具有特殊的意义。
- 累迁散骑常侍、中护军。这句话总结了夏侯玄官职的连续提升过程,从一个较低的位置逐渐升至高位。
赏析:
这段描述展现了夏侯玄在政治生涯中的重要时刻,以及他与其他重要人物的关系。通过对夏侯玄个人经历的描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位历史人物的性格和行为方式。同时,这段文字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官场的一些特点,如对官员行为规范的重视、家族背景在仕途中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