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将诸葛瑾与尚军对江,瑾渡入江中渚,而分水军于江中。尚夜多持油船,将步骑万余人,于下流潜渡,攻瑾诸军,夹江烧其舟船,水陆并攻,破之。城末拔,会大疫,诏敕尚引诸军还。益封六百户,并前干九百户,假钺,进为牧。荆州残荒,外接蛮夷。而与吴阻汉水为境,旧民多居江南。尚自上庸通道,西行七百余里,山民蛮夷多服从者。五六年间,降附数千家。五年,徙封昌陵乡侯。尚有爱妾嬖幸,宠夺适室。适室,曹氏女也,故文帝遣人绞杀之。尚悲感,发病恍惚,既葬埋妾,不胜思见,复出视之。文帝闻而恚之曰:“杜袭之轻薄尚,良有以也。”然以旧臣,恩宠不衰。六年,尚疾笃,还京都,帝数临幸,执手涕泣。尚薨,谥曰悼侯,子玄嗣。又分尚户三百,赐尚弟子奉爵关内侯。

诗句及译文

权将诸葛瑾与尚军对江,瑾渡入江中渚,而分水军于江中。
译文:孙权的将领诸葛瑾与夏侯尚的军队在长江相对,诸葛瑾渡过江,进入江中的沙洲,同时将水军分开布置在江中。

注释与赏析

  • 诗句解析:这句诗描述了赤壁之战前的一次关键军事部署。诸葛亮(诸葛瑾)、夏侯尚是孙权手下的两位重要将领,他们在长江中对峙,诸葛瑾成功渡河并在沙洲上布下水军。这一行动不仅展示了诸葛瑾的军事才能,也反映了当时战争的复杂性和策略性。
  • 历史背景:此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大军压境,孙权为了应对可能的战争威胁,不得不采取防御措施。诸葛瑾的渡河行动是孙权军的一种战术布局,意在通过分散敌人的注意力和兵力,为自己创造有利的战斗条件。
  • 战略意义:通过这种分兵策略,夏侯尚的水军被分割开,难以形成有效合围或攻击,从而减轻了曹操军队的压力。此外,诸葛瑾的行动还可能考虑到了天气、地形等自然因素,确保自己的部队在不利条件下也能保持战斗力。

《三国志》中的这段描述不仅呈现了一个军事行动的场面,更是对古代战争智慧的一种展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细致解读,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战争的策略和军事思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