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以北方当须镇守,自可专置大将以镇安之。计所置吏士之费,与兼官无异。然昭于人才尚复易;中朝苟乏人,兼才者势不独多。以此推之,知国家以人择官,不为官择人也。
官得其人,则政平讼理;政平故民富实,讼理故囹圄空虚。陛下践阼,天下断狱百数十人,岁岁增多,至五百余人矣。民不益多,法不益峻。以此推之,非政教陵迟,牧守不称之明效欤?往年牛死,通率天下十能损二;麦不半收,秋种未下。若二贼游魂于疆场,飞刍挽粟,千里不及。究此之术,岂在强兵乎?武士劲卒愈多,愈多愈病耳。夫天下犹人之体,腹心充实,四支虽病,终无大患;今兖、豫、司、冀亦天下之腹心也。是以愚臣慺慺,实愿四州之牧守,独修务本之业,以堪四支之重。然孤论难持,犯欲难成,众怨难积,疑似难分,故累载不为明主所察。凡言此者,类皆疏贱;疏贱之言,实未易听。
诗句
若以北方当须镇守,自可专置大将以镇安之。
译文
如果北方确实需要有人来驻守,那么自然可以专门设置一位将领去镇守和安定那里。
注释
- 若以北方当须镇守: 如果北方确实需要有人去驻守。
- “若” - 如果;
- “北方” - 指当时的魏国统治区域(大致包括今天的山西、河北等地区);
- “当须” - 应当;
- “镇守” - 驻守,即保卫;
- 自可专置大将以镇安之: 因此可以专门设置一位将领去镇守和安定那里。
- “自可” - 可以;
- “专置” - 专门设置;
- “大将” - 高级军官;
- “以” - 用;
- “镇安” - 稳定和安全;
- “之” - 它或它物。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任苏杜郑仓的某种担忧或建议,他可能对国家的行政体系有所反思,认为不应仅仅因为官职空缺就匆忙任命官员,而应基于实际需求和能力进行人才选拔。诗中提到北方地区的防御问题,暗示了对当前军事策略的疑问。最后一句表达了他的希望,即期望四州(指兖州、豫州、司州、冀州)的地方长官能专注于基础工作,为国家的稳定做出贡献。
结语
整首诗通过对比北方的军事需求与地方官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态度,提出了一个关于国家行政管理的深刻见解。这种观点在古代政治理论中并不罕见,但在当时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下,这样的意见可能会被视为不合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