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着《兴性论》一篇,盖兴于为己也。四年,卒于徙所。
甘露二年,河东乐详年九十余,上书讼畿之遗绩,朝廷感焉。诏封恕子预为丰乐亭侯,邑百户。恕奏议论驳皆可观,掇其切世大事着于篇。
郑浑字文公,河南开封人也。高祖父众,众父兴,皆为名儒。浑兄泰,与荀攸等谋诛董卓,为扬州刺史,卒。浑将泰小子袤避难淮南,袁术宾礼甚厚。浑知术必败。时华歆为豫章太守,素与泰善,浑乃渡江投歆。太祖闻其笃行,召为掾,复迁下蔡长、邵陵令。天下未定,民皆剽轻,不念产殖;其生子无以相活,率皆不举。浑所在夺其渔猎之具,课使耕桑,又兼开稻田,重去子之法。民初畏罪,后稍丰给,无不举赡;所育男女,多以郑为字。辟为丞相掾属,迁左冯翊。
时梁兴等略吏五千余家为寇钞,诸县不能御,皆恐惧,寄治郡下。议者悉以为当移就险,浑曰:“兴等破散,窜在山阻。虽有随者,率胁从耳。今当广开降路,宣喻恩信。
诗句
- 《三国志·魏书·任苏杜郑仓传》
- 又着《兴性论》一篇,盖兴于为己也。
- 四年,卒于徙所。
- 甘露二年,河东乐详年九十余,上书讼畿之遗绩,朝廷感焉。诏封恕子预为丰乐亭侯,邑百户。恕奏议论驳皆可观,掇其切世大事着于篇。
- 郑浑字文公,河南开封人也。高祖父众,众父兴,皆为名儒。浑兄泰,与荀攸等谋诛董卓,为扬州刺史,卒。浑将泰小子袤避难淮南,袁术宾礼甚厚。浑知术必败。时华歆为豫章太守,素与泰善,浑乃渡江投歆。太祖闻其笃行,召为掾,复迁下蔡长、邵陵令。天下未定,民皆剽轻,不念产殖;其生子无以相活,率皆不举。浑所在夺其渔猎之具,课使耕桑,又兼开稻田,重去子之法。民初畏罪,后稍丰给,无不举赡;所育男女,多以郑为字。辟为丞相掾属,迁左冯翊。
- 时梁兴等略吏五千余家为寇钞,诸县不能御,皆恐惧,寄治郡下。议者悉以为当移就险,浑曰:“兴等破散,窜在山阻。虽有随者,率胁从耳。今当广开降路,宣喻恩信。”
译文
- 三国志·魏书·任苏杜郑仓传
- 我写了一篇关于人性的文章,主要是为了培养自己。
- 我在第四年去世了。
- 甘露二年,河东的乐详年龄已经九十多岁,他上书谈论京城的遗留功绩,朝廷深受感动。朝廷下令封赏他的孙子刘预为丰乐亭侯,食邑百户。乐详上奏的文章,论点都值得一看,我从中选取了一些重要的事情记载了下来。
- 郑浑字文公,是河南开封人。他的高祖父郑众,父郑兴都是有名的学者。郑浑的哥哥郑泰,和荀攸等人谋划诛杀董卓,担任扬州刺史,去世。郑浑带领弟弟郑泰的小儿子郑袤在淮南避难,袁术对他很友好。郑浑知道袁术一定会失败。当时华歆担任豫章太守,他和郑泰关系很好,郑浑于是渡过长江投靠华歆。曹操听说了他的品行,召他为掾史,又升任下蔡长、邵陵县令。那时天下还没有平定,百姓们都很轻薄,不想努力生产;他们生孩子没有能力养活,大多都不抚养孩子;郑浑每到一个地方就会没收他们的渔猎工具,让百姓们耕种桑树,还同时开垦稻田地。他重视教育孩子,减轻刑罚。百姓开始害怕受到惩罚,后来逐渐得到了宽待和赏赐,百姓没有不抚养孩子的;他所养育的孩子中,很多都用“郑”作为名字。他被征召为丞相掾史,后来又升任左冯翊。
- 当时梁兴等人掠夺了五千多家的百姓做为盗贼,各州县无法抵御,都很恐慌,都把州衙寄放在各县治所之下。讨论此事的人都认为应当转移到安全的地方,郑浑说:“梁兴等人已经四散逃亡,躲在山林之中。虽然有随从他们的人,但大多是被迫参与的罢了。现在我们应该广泛开辟投降的道路,宣扬我们的恩惠和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