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初,太祖迎天子都许。袭逃还乡里,太祖以为西鄂长。县滨南境,寇贼纵横。

时长吏皆敛民保城郭,不得农业。野荒民困。仓庾空虚。袭自知思结于民,乃遣老弱各分散就田业。留丁强备守,吏民欢悦。会荆州出步骑万人来攻城,袭乃悉召县吏民任拒守者五十余人,与之要誓。其亲戚在外欲自营护者,恣听遣出;皆叩头愿致死。于是身执矢石,率与戮力。吏民感恩,咸为用命。临陈斩数百级,而袭众死者三十余人,其余十八人尽被创,贼得入城。袭帅伤痍吏民决围得出,死丧略尽,而无反背者。遂收散民,徙至摩陂营,吏民慕而从之如归。

司隶钟繇表拜议郎参军事。苟彧又荐袭,太祖以为丞相军祭酒。魏国既建,为侍中,与王粲、和洽并用。粲强识博闻,故太祖游观出入,多得骖乘,至其见敬不及洽、袭。

《三国志 · 魏书 · 和常杨杜赵裴传》中展现了一位名叫夏侯渊的将领在乱世中的英勇事迹。夏侯渊,字妙才,是曹操麾下著名的军事将领之一,以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和高尚的品质深受人们尊敬。

诗句:

  1. 建安初,太祖迎天子都许 - 指的是曹操在建安初年迎接汉献帝迁都至邺城的事件。”太祖”指曹操,而”迎天子都许”则是曹操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将朝廷迁到自己的地盘——邺城。
  2. 袭逃还乡里,太祖以为西鄂长 - 描述了夏侯渊逃离战乱后,回到故乡西鄂县的情况。”袭”是指夏侯渊,他因战乱而逃亡,但在故乡得到了重用。”以为西鄂长”表示被曹操任命为西鄂县的县长。
  3. 县滨南境,寇贼纵横 - 描绘了西鄂县周边地区的状况,寇贼横行,形势严峻。
  4. 时长吏皆敛民保城郭,不得农业 - 说明当时官员们只顾保护城市,导致民众无法进行农业生产。
  5. 袭自知思结于民,乃遣老弱各分散就田业 - 夏侯渊意识到自己应该关心百姓,于是命令老弱人员分散到田野从事耕作。
  6. 临陈斩数百级,而袭众死者三十余人,其余十八人尽被创 - 描述了夏侯渊率领士卒在战斗中英勇杀敌,虽然自己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7. 遂收散民,徙至摩陂营…无反背者 - 夏侯渊不仅自己勇敢作战,还成功地带领散居的民众重新集结起来,没有出现背叛情况。
  8. 司隶钟繇表拜议郎参军事。苟彧又荐袭,太祖以为丞相军祭酒 - 这里提到了两位对夏侯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司隶钟繇和荀彧。钟繇推荐夏侯渊担任议郎参军事,而荀彧则再次推荐夏侯渊。最终,曹操任命夏侯渊为丞相军祭酒。
  9. 魏国既建,为侍中,与王粲、和洽并用 - 当魏国建立之后,夏侯渊成为朝廷中的一员,职位为侍中,并与王粲、和洽一同受到信任。
  10. 粲强识博闻,故太祖游观出入,多得骖乘…其见敬不及洽、袭 - 这里提到王粲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因此曹操经常陪同他一起出行,甚至有时可以同乘一辆车出游。但即便如此,对于夏侯渊和王粲之间的尊敬程度还是存在差异的。

关键词解释:

  • 建安:三国时期曹魏的第一个年号。
  • 太祖:指曹操(Gong Pu)。
  • 迎天子:汉献帝被迫迁徙至邺城的事件。
  • 袭:夏侯渊的字。
  • 西鄂长:西鄂县的县长。
  • 寇贼纵横:描述地方上的战乱频繁。
  • 敛民保城郭:保护城市以保全百姓。
  • 散民:失去家园的百姓。
  • 收散民:重新集合散落的民众。
  • 摩陂营:一个地点名。
  • 丞相军祭酒:官职名称。
  • 侍中:高级顾问官。
  • 王粲:字子建,著名的文学家。
  • 和洽:不详,可能是另一位人物。
  • 太祖游观:指曹操的游历活动。
  • 骖乘:古代帝王的副车。
  • 王粲、和洽并用:三人同时担任重要的职务。
  • 粲强识博闻:王粲学识渊博且记忆力好。
  • 太祖:指曹操。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战争背景下的英雄事迹。夏侯渊作为曹操的重要将领,他的英勇无畏和对百姓的关怀表现在他的一系列决策行动中,尤其是他对流离失所的民众的保护以及战后重建工作中的领导作用。夏侯渊的形象体现了一名将军的责任和担当,同时也展示了他在乱世中保持人性光辉的一面。诗中的描写不仅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生活状态,还揭示了夏侯渊作为一个军事领袖的智慧和勇气。通过这段历史的描述,我们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悲壮与英雄主义的气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