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方修宫室,而节气不和,天下少谷。礼固争罢役。诏曰:“敬纳谠言,促遣民作。”时李惠监作,复奏留一月,有所成讫。礼径至作所,不复重奏,称诏罢民,帝奇其意而不责也。
帝猎于大石山,虎趋乘舆,礼便投鞭下马,欲奋剑斫虎,诏令礼上马。明帝临崩之时,以曹爽为大将军,宜得良佐,于床下受遗诏。拜礼大将军长史,加散骑常待。礼亮直不挠,爽弗便也,以为扬州刺史,加伏波将军,赐爵关内侯。吴大将军全琮帅数万众来侵寇,时州兵休使,在者无几。礼躬勒卫兵御之,战于芍陂,自旦及暮,将士死伤过半。礼犯蹈白刃,马被数创,手秉枹鼓,奋不顾身,贼众乃退。诏书慰劳,赐绢七百匹。
礼为死事者设祀哭临,哀号发心,皆以绢付亡者家,无以入身。
诗:
帝猎于大石山,虎趋乘舆,礼便投鞭下马,欲奋剑斫虎,诏令礼上马。明帝临崩之时,以曹爽为大将军,宜得良佐,于床下受遗诏。拜礼大将军长史,加散骑常侍。礼亮直不挠,爽弗便也,以为扬州刺史,加伏波将军,赐爵关内侯。吴大将军全琮帅数万众来侵寇,时州兵休使,在者无几。礼躬勒卫兵御之,战于芍陂,自旦及暮,将士死伤过半。礼犯蹈白刃,马被数创,手秉枹鼓,奋不顾身,贼众乃退。诏书慰劳,赐绢七百匹。
礼为死事者设祀哭临,哀号发心,皆以绢付亡者家,无以入身。
翻译:
- 明帝正在修建宫殿,但天气却不太和谐,因此全国的粮食供应都不足。礼坚决主张停止劳动,得到明帝的批准。
- 明帝在打猎时遇到一只老虎,礼立即跳下马去挥鞭驱赶老虎,明帝命令他回到马上。
- 明帝驾崩时,任命曹爽为大将军,希望他能找到一个优秀的助手,于是在床前接受了遗诏。
- 礼被任命为大将军长史,加授散骑常侍等职。礼性格刚毅正直,不屈不挠。
- 曹爽对礼并不买账,认为礼担任扬州刺史不合适,加授为伏波将军,并赐封爵位为关内侯。
- 孙权派来的吴国大将军曹全琮率领数万士兵入侵我国,但由于国内兵力不足,仅留下很少的士兵防守国土。
- 礼亲自带领军队抵抗侵略军,在芍陂与敌军交战,从早晨到天黑,我军死伤过半。礼冒着生命危险,手持武器冲锋陷阵,最终使得敌军撤退。
- 朝廷表彰了礼的功绩,赏赐他绢帛七百匹作为奖赏。
- 礼为那些为国家而死的人举行祭祀仪式,哀悼他们的不幸遭遇,并且将绢帛赠予他们家中,以示慰问。
赏析: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东汉明帝时期的历史事件,通过一系列描述和叙述展示了明帝的统治风格、军事才能以及礼的性格特点。其中,“明帝方修宫室,而节气不和,天下少谷”反映了当时国家政治和经济状况的紧张;“礼固争罢役”展现了礼对于劳动人民的关心和保护。同时,诗歌中还涉及了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如曹爽、曹全琮、礼等人的形象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记录了一段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观察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