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践阼,迁侍中。赐爵关内侯。时议改正朔。毗以魏氏遵舜、禹之统,应天顺民;至于汤、武,以战伐定天下,乃改正朔。孔子曰:“行夏之时”,《左氏传》曰:“夏数为得天正,何必期于相反。帝善而从之”。帝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实河南。时连蝗民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毗与朝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见之,皆莫敢言。

毗曰:“陛下欲徙士家,其计安出?”帝曰:“卿谓我徙之非邪?”毗曰:“诚以为非也。”帝曰:“吾不与卿共议也。”毗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厕之谋议之官,安得不与臣议邪!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帝不答,起入内;毗随而引其裾,帝遂奋衣不还,良久乃出,曰:“佐治,卿持我何太急邪?”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无以食也。”帘遂徙其半。尝从帝射雉,帝曰:“射雉乐哉!”毗曰:“于陛下甚乐,而于群下甚苦。”帝默然,后遂为之稀出。

诗句

  1. 文帝践阼
  2. 迁侍中
  3. 赐爵关内侯
  4. 时议改正朔
  5. 毗以魏氏遵舜、禹之统,应天顺民
  6. 至于汤、武,以战伐定天下,乃改正朔
  7. 孔子曰:“行夏之时”
  8. 《左氏传》曰:“夏数为得天正,何必期于相反。帝善而从之”
  9. 帝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实河南
  10. 时连蝗民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
  11. 毗与朝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见之,皆莫敢言
  12. 毗曰:“陛下欲徙士家,其计安出?”
  13. 帝曰:“卿谓我徙之非邪?”
  14. 毗曰:“诚以为非也。”
  15. 帝曰:“吾不与卿共议也。”
  16. 毗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厕之谋议之官,安得不与臣议!”
  17. 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
  18. 帝不答,起入内;毗随而引其裾,帝遂奋衣不还,良久乃出,曰:“佐治,卿持我何太急邪!”
  19. 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无以食也。”
  20. 帘遂徙其半。
  21. 尝从帝射雉,帝曰:“射雉乐哉!”
  22. 毗曰:“于陛下甚乐,而于群下甚苦。”
  23. 帝默然,后遂为之稀出。

译文

  1. 文皇帝登基后,辛毗被任命为侍中。朝廷赐予他一个“关内侯”的爵位。当时有许多人主张改变历法,辛毗认为魏国遵循了舜、禹的统治,顺应天意和民众的愿望。至于商汤和周武王之所以能通过战争来统一天下,是因为他们的军事行动。孔子说:“实行周制”,《左传》上说:“夏代的制度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我们为何要推翻它呢?皇帝赞同并接受了这个观点”。文皇帝想要把冀州的士族迁徙到河南一带,当时连年发生大蝗灾,百姓抱怨不已。许多大臣认为这样做不妥,但皇帝却十分坚持。辛毗和其他大臣们一同请求觐见皇帝,皇帝知道他们的意图后勃然大怒,脸色难看地让他们退下,没有一个人敢再说话。
  2. 辛毗问道:“陛下想将士族迁徙到哪里?”皇帝回答道:“你是不是认为迁徙是错的?”辛毗回答道:“我认为迁徙是错误的。”皇帝说:“我不和你讨论这件事。”辛毗说:“陛下不嫌弃我的能力不足,把我安置在您的身边担任顾问之职,怎么能不和我商量呢?我所说的话不是个人的,而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大事,怎么可以对我发怒呢?”皇帝沉默不语,起身进入内室。辛毗紧跟着拉住他的衣襟,皇帝突然挺直身体不回头,过了很久才出来,对辛毗说:“辅臣先生,你抓我的衣襟抓得太紧了吧?”辛毗说:“现在迁徙已经失去了民心,又没有办法供给粮食。”于是皇帝下令只迁徙了一半的人口。
  3. 辛毗曾经跟随文皇帝一起射猎野鸡,皇帝笑着说:“射野鸡很快乐啊!”辛毗回应道:“对陛下来说这是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但对下面的老百姓来说却是非常痛苦的。”皇帝听后默不作声。后来皇帝就很少外出狩猎。
  4. ### 赏析:
    这首诗主要描述了文皇帝登基初期的一系列政策决策,以及辛毗在关键时刻的直言进谏。诗中展现了辛毗的忠诚和智慧,同时也反映了文皇帝的刚愎自用。辛毗的言辞尖锐直白,但却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诗中的“行夏之时”一句体现了儒家对于时间的看法,强调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而“佐治,卿持我何太急邪!”则揭示了君臣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辛毗在劝谏时的无奈与焦虑。整首诗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描绘,深刻地展示了历史场景和人物性格,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