薨,谥曰肃侯。子敞嗣,咸熙中为河内太守。

杨阜字义山,天水冀人也。以州从事为牧韦端使诣许,拜安定长史。阜还,关右诸将问袁、曹胜败孰在,阜曰:“袁公宽而不断,好谋而少决。不断则无威,少决则失后事,今虽强,终不能成大业。曹公有雄才远略,决机无疑,法一而兵精,能用度外之人,所任各尽其力,必能济大事者也。”长史非其好,遂去官。而端征为太仆,其子康代为刺史,辟阜为别驾。察孝廉,辟丞相府,州表留参军事。

马超之战败渭南也,走保诸戎。太祖追至安定,而苏伯反河间,将引军东还。阜时奉使,言于太祖曰:“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西州畏之。若大军还,不严为之备,陇上诸郡非国家之有也。”太祖善之,而军还仓卒,为备不同。超率诸戎渠帅以击陇上郡县,陇上郡县皆应之,惟冀城奉州郡以固守。超尽兼陇右之众,而张鲁又遣大将杨昂以助之,凡万余人,攻城。阜率国土大夫及宗族子弟胜兵者千余人,使从弟岳于城上作偃月营,与超接战,自正月至八月拒守而救兵不至。州遣别驾阎温循水潜出求救,为超所杀,于是刺史、太守失色,始有降超之计。阜流涕谏曰:“阜等率父兄子弟以义相励,有死无二;田单之守,不固于此也。弃垂成之功,陷不义之名,阜以死守之。”

《三国志·魏书·辛毗杨阜高堂隆传》是中国古代史学家陈寿所著的历史著作,其中记载了三国时期魏国的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以下是对原文的逐句翻译:

  1. 原文
    薨,谥曰肃侯。子敞嗣,咸熙中为河内太守。
  • 译文
    杨阜去世,谧号为“肃侯”。他的儿子杨敞继任,在咸熙年间担任河内太守。
  1. 原文
    杨阜字义山,天水冀人也。以州从事为牧韦端使诣许,拜安定长史。
  • 译文
    杨阜字义山,天水冀人。因为州从事的职位,被韦端派去许昌,被任命为安定长史。
  1. 原文
    阜还,关右诸将问袁、曹胜败孰在,阜曰:“袁公宽而不断,好谋而少决。不断则无威,少决则失后事,今虽强,终不能成大业。曹公有雄才远略,决机无疑,法一而兵精,能用度外之人,所任各尽其力,必能济大事者也。”
  • 译文
    杨阜返回后,关右的几位将领询问关于袁绍和曹操谁胜谁负的问题,杨阜回答说:“袁绍宽容而不果断,喜欢谋略但决策不多。不果断就会失去威严,不多决定就会失去时机。现在虽然强大,终究不能成就大事业。曹操有雄才远略,决断机要毫不犹豫,法制统一而军队精良,能够使用不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的人才,他所任命的人都能尽力而为,一定能成就大事。”
  1. 原文
    长史非其好,遂去官。而端征为太仆,其子康代为刺史,辟阜为别驾。察孝廉,辟丞相府,州表留参军事。
  • 译文
    长史不喜欢他的工作内容,因此他辞去了官职。而韦端被征召为太仆,他的儿子韦康代替他担任刺史,请杨阜作为别驾。杨阜通过察孝廉考试,被征召到丞相府任职,州里推荐他留在军中参与军事工作。
  1. 原文
    马超之战败渭南也,走保诸戎。太祖追至安定,而苏伯反河间,将引军东还。阜时奉使,言于太祖曰:“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西州畏之。若大军还,不严为之备,陇上诸郡非国家之有也。”太祖善之,而军还仓卒,为备不同。超率诸戎渠帅以击陇上郡县,陇上郡县皆应之,惟冀城奉州郡以固守。超尽兼陇右之众,而张鲁又遣大将杨昂以助之,凡万余人,攻城。阜率国土大夫及宗族子弟胜兵者千余人,使从弟岳于城上作偃月营,与超接战,自正月至八月拒守而救兵不至。州遣别驾阎温循水潜出求救,为超所杀,于是刺史、太守失色,始有降超之计。阜流涕谏曰:“阜等率父兄子弟以义相励,有死无二;田单之守,不固于此也。弃垂成之功,陷不义之名,阜以死守之。”
  • 译文
    马超在战败渭南之后,退守在各少数民族部落之中。曹操追击到了安定,而苏伯却在河间反叛,打算带领部队返回东方。杨阜当时作为使者奉命前往,他对曹操说:“马超有韩信、彭越之勇,深得羌、胡人的心。西州的人们都害怕他。如果大军回去时不严密地防备,陇上的各郡就不是国家所有了。”曹操认为很好,但是大军回去时匆忙行动,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马超率领各少数民族首领一起攻击陇上的郡县,陇上的各个郡县都响应他,只有冀城仍然坚守着。马超完全占据了陇右地区的军队和民众,而张鲁又派遣大将杨昂来援助他,总共有一万多兵力,攻打城池。杨阜带领国土大夫以及宗族子弟中勇敢的士兵一千多人,让堂弟岳在城墙上布置成偃月形的军营,和马超交战,从正月到八月一直坚守并抵抗敌军,但援军却始终没有到来。州里派别驾阎温顺着河流秘密地潜入城中请求救援,却被马超杀死了。于是刺史、太守们都感到恐慌,开始有了归顺马超的计划。杨阜流泪劝说:“我们父子兄弟子弟都以道义相互激励,有牺牲就没有二心;田单坚守莒城不放弃,就在这里!丢弃已取得的成果,陷入不义的名声之中,我愿用死亡来捍卫它!”

这段历史记录展示了杨阜对于国家忠诚的态度以及他在面对危机时的坚定立场。他不仅关注个人安危,更关心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福祉。这种精神体现了古代中国士人对于道德和责任的追求,也是中华文化中“忠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