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观在昔书籍所载,天人之际,未有不应也。是以古先哲王,畏上天之明命,循阴阳之逆顺,矜矜业业,惟恐有违。然后治道用兴,德与神符,灾异既发,惧而修政,未有不延期流祚者也。爰及末叶,暗君荒主,不崇先王之令轨,不纳正士之直言,以遂其情志,恬忽变戒,未有不寻践祸难,至于颠复者也。天道既着,请以人道论之。夫六情五性,同在于人,嗜欲廉贞,各居其一。及其动也,交争于心,欲强质弱,则纵滥不禁。

“精诚不制,则放溢无极。夫情之所在,非好则美,而美好之集,非人力不成,非谷帛不立。情苟无极,则人不堪其劳,物不充其求。劳求并至,将起祸乱。故不割情,无以相供。仲尼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由此观之,礼义之制,非苟拘分,将以远害而兴治也。

《三国志·魏书·辛毗杨阜高堂隆传》

辛毗、杨阜、高堂隆是三国时期魏国的三位贤臣。他们的传记记载了他们在政治、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和高尚的品质。本诗主要讲述了他们对于天人关系的理解,以及在治理国家方面的智慧。

诗句:

  1. 臣观在昔书籍所载,天人之际,未有不应也。(我观察古代的书籍,天和人的关系,没有不相应的)
  2. 是以古先哲王,畏上天之明命,循阴阳之逆顺,矜矜业业,惟恐有违。(因此古代的智者君王,畏惧上天的命令,遵循天地自然的规律,兢兢业业,唯恐违背)
  3. 然后治道用兴,德与神符,灾异既发,惧而修政,未有不延期流祚者也。(然后国家的治理就得以兴盛,德行和神明都有应验,当灾害或异象发生时,人们就会感到恐惧并开始修政,但很少有能及时挽救国家命运的)
  4. 爰及末叶,暗君荒主,不崇先王之令轨,不纳正士之直言,以遂其情志,恬忽变戒,未有不寻践祸难,至于颠复者也。(到了末期,昏暗无道的君主,不以先王的治国之道为准则,不接受正直人士的直谏意见,以此实现自己的欲望,对改变的警告置若罔闻,没有不被追究祸患,最终导致颠覆覆灭的)
  5. 天道既着,请以人道论之。夫六情五性,同在于人,嗜欲廉贞,各居其一。(既然天已经给出了法则,我们就来讨论一下人的道理。人的六种情感和五种品质,都存在于每个人身上,人们的贪念和清廉都是各自的一部分)
  6. 及其动也,交争于心,欲强质弱,则纵滥不禁。(当他们行动起来时,内心会相互斗争,想要强大就要削弱他人的力量,这样就会放纵自己不受控制)
  7. 精诚不制,则放溢无极。(如果内心真诚无法控制,就会放纵到极点)
  8. 夫情之所在,非好则美,而美好之集,非人力不成,非谷帛不立。(情感所在的地方,要么是好的一面,要么是美好的一面;而美好的聚集,不是人力所能完成的,不是金钱就能解决的)
  9. 情苟无极,则人不堪其劳,物不充其求。劳求并至,将起祸乱。(如果情感无限延伸,那么人民就无法承受这种负担和需求;同时如果劳求一起到来,就会导致祸乱的发生)
  10. 故不割情,无以相供。(所以我们不能割断情感,否则就无法提供足够的资源和支持)
  11. 仲尼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由此观之,礼义之制,非苟拘分,将以远害而兴治也。(孔子说:“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就会有近处的忧患。”由此看来,礼义的制度不是为了固守规矩,而是要远离灾难和促进政治清明)

译文:
我观察古代的书籍记载,天和人的关系没有不相应的。所以古代的智者君王害怕上天的命令,遵循天地自然的规律,兢兢业业,唯恐违背。然后国家的治理就可以兴盛,德行和神明都有应验。当灾害或异象发生时,人们就会感到恐惧并开始修政。但没有能及时挽救国家命运的。到了末期,昏暗无道的君主,不以先王的治国之道为准则,不接受正直人士的直谏意见,以此实现自己的欲望,对改变的警告置若罔闻。没有不被追究祸患的,最终导致颠覆覆灭的。既然天已经给出了法则,我们就来讨论一下人的道理。人的六种情感和五种品质,都存在于每个人身上,人们的贪念和清廉都是各自的一部分。当他们行动起来时,内心会相互斗争,想要强大就要削弱他人的力量,这样就会放纵自己不受控制。如果内心真诚无法控制,就会放纵到极点。如果情感无限延伸,那么人民就无法承受这种负担和需求;同时如果劳求一起到来,就会导致祸乱的发生。所以我们不能割断情感,否则就无法提供足够的资源和支持。孔子说:“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就会有近处的忧患。”由此看来,礼义的制度不是为了固守规矩,而是要远离灾难和促进政治清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