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奏,帝览焉。谓中书监、令,曰:“观隆此奏,使朕惧哉!”
隆疾笃。口占上疏曰:“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臣寝疾病,有增无损,常惧奄忽,忠款不昭。臣之丹诚,岂惟曾子,愿陛下少垂省览!涣然改往事之过谬,勃然兴来事之渊塞,使神人响应,殊方慕义,四灵效珍,玉衡曜精,则三王可迈,五帝可越,非徒继体守文而已也。臣常疾世主莫不思绍尧、舜、汤、武之治。而蹈踵桀、纣、幽、厉之迹,莫不蚩笑季世惑乱亡国之主,而不登践虞、夏、殷、周之轨。悲夫!以若所为,求若所致,犹缘木求鱼,煎水作冰,其不可得明矣。寻观三代之有天下也,圣贤相承,历载数百,尺土莫非其有,一民莫非其臣,万国咸宁,九有有截;鹿台之金,巨桥之粟,无所用之,仍旧南面,夫何为哉!然癸、辛之徒,恃其旅力,知足以拒谏,才足以饰非,谄谀是尚,台观是崇,淫乐是好,倡优是说,作靡靡之乐,安濮上之音。上天不蠲,眷然回顾,宗国为墟,不夷子隶,纣县自旗,粲放鸣条;天子之尊,汤、武有之,岂伊异人,皆明王之胄也。且当六国之时,天下殷炽,秦既兼之,不修圣道,乃构阿房之宫,筑长城之守,矜夸中国,威服百蛮,天下震竦,道路以目;自谓本枝百叶,永垂洪晖,岂寤二世而灭,社稷崩圮哉、近汉孝武乘文、景之福,外攘夷狄,内兴宫殿,十余年间,天下嚣然。乃信越巫,怼天迁怒,起建章之宫,千门万户,卒致江充妖蛊之变,至于宫室乖离,父子相残,殃咎之毒,祸流数世。
”`
辛毗杨阜高堂隆传
原文
书奏,帝览焉。谓中书监、令,曰:“观隆此奏,使朕惧哉!”隆疾笃。口占上疏曰:“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臣寝疾病,有增无损,常惧奄忽,忠款不昭。臣之丹诚,岂惟曾子,愿陛下少垂省览!涣然改往事之过谬,勃然兴来事之渊塞,使神人响应,殊方慕义,四灵效珍,玉衡曜精,则三王可迈,五帝可越,非徒继体守文而已也。臣常疾世主莫不思绍尧、舜、汤、武之治。而蹈踵桀、纣、幽、厉之迹,莫不蚩笑季世惑乱亡国之主,而不登践虞、夏、殷、周之轨。悲夫!以若所为,求若所致,犹缘木求鱼,煎水作冰,其不可得明矣。”寻观三代之有天下也,圣贤相承,历载数百,尺土莫非其有,一民莫非其臣,万国咸宁,九有有截;鹿台之金,巨桥之粟,无所用之,仍旧南面,夫何为哉!然癸、辛之徒,恃其旅力,知足以拒谏,才足以饰非,谄谀是尚,台观是崇,淫乐是好,倡优是说,作靡靡之乐,安濮上之音。上天不蠲,眷然回顾,宗国为墟,不夷子隶,纣县自旗,粲放鸣条;天子之尊,汤、武有之,岂伊异人,皆明王之胄也。且当六国之时,天下殷炽,秦既兼之,不修圣道,乃构阿房之宫,筑长城之守,矜夸中国,威服百蛮,天下震竦,道路以目;自谓本枝百叶,永垂洪晖,岂寤二世而灭,社稷崩圮哉?近汉孝武乘文、景之福,外攘夷狄,内兴宫殿,十余年间,天下嚣然。乃信越巫,怼天迁怒,起建章之宫,千门万户,卒致江充妖蛊之变,至于宫室乖离,父子相残,殃咎之毒,祸流数世。
译文
皇帝阅读后对中书监、令说:“看到辛毗的这封奏议,让我感到恐惧。”辛毗病重了。他口述奏章说:“曾子生病时,孟敬子问他。曾子说:‘鸟快要死了,它的叫声很悲哀;人快要死了,他的话很诚实。’我卧病在床,虽然增加了疾病却没有减少生命的危险,常常担心突然去世,我的忠诚不能表达清楚。我的赤诚之心,不仅仅是曾子,希望陛下稍微考虑一下!彻底改变过去的错误,振奋兴起现在的事情,让神明和人们相应呼应,远方的人向往仁义,四方的神灵都献上珍宝,北斗星照耀着精神,那么就能超越三位帝王而迈进五帝的行列,不仅仅只是继承和遵守祖宗的法度而已啊。我常常担忧世上的君主没有不想继承尧、舜、汤、武的治理之道的。然而却效仿着夏桀、商纣、西周幽王和东周厉王的坏榜样,没有一个不被世人嘲笑。而那些在季世迷惑混乱的国家里失去国家的君主却不登上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的道路。可悲啊!像您所做的事情,去追求您所达到的效果,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找鱼、在锅里加热水来造冰一样,这是无法实现的啊。回顾三代时期拥有天下的情况,圣贤相继出现,经历了几百年。所有的土地都是他们的领土,所有的百姓都是他们臣民。万国太平安宁,九州有秩序;鹿台的金子、巨桥的粮食等资源都没有用到正地方,依旧能够安然地坐在皇位上,这是什么原因呢?然而像公孙癸、公孙辛这样的人,凭借自己的力量,满足于自己认为正确的意见来拒绝进谏,才气足以掩饰错误,谄媚奉承成为风尚,台阁建筑兴盛,沉溺于声色之中,表演歌舞来取乐,演奏靡靡之音。上天不加以清除,回过头来注视我们,我们的国家变成废墟,不伦不类的人成为奴隶,纣王悬挂着旗帜被放逐到鸣条;天子的地位崇高无比,商汤、周武王也有类似的地位,难道他们都是与众不同的人吗?他们都是英明君王的后代啊。况且在战国六国的时代,天下繁荣炽盛的时候,秦国已经统一了中国之后,不再修养圣道,于是就建造了阿房宫,修筑了长城的防守,炫耀中国的强大,威服了百蛮,天下震动震惊人心,道路上的行人都睁大眼睛看;自以为是祖先的子孙后代,永远可以享有伟大的光辉,哪里想到秦二世而亡呢?国家颠覆崩溃了啊?最近汉朝的孝武帝利用文帝、景帝时期的福分,对外驱逐夷狄,内部兴建宫殿,十多年的时间之内,天下哗然。于是相信越人的巫术,怨恨上天而发怒迁移宫殿的修建工程,修建了千门万户的建章宫,最终导致江充蛊惑人心的事件发生,以至于宫殿房屋不协调分裂,父子相互残杀,灾难的毒害流布了几代人。
分析与思考
辛毗通过他的奏议表达了对于朝廷政治风气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和担忧。他提到了历史上的贤君尧舜汤武的例子来警醒世人,并指出一些君主因为贪图享乐而忽视治国的重要性,导致了国家的衰败。辛毗的言论体现了他对现实政治的深刻洞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同时,他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呼吁统治者重视道德修养和政治清明。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关注,更是对国家未来命运的担忧和期望。
辛毗的奏议反映了东汉初年朝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宦官专权、外戚势力过大等。这些问题严重威胁到皇权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辛毗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劝谏来纠正这些问题。他的上书不仅揭示了当时政治的黑暗面,也表明了他愿意为国家付出代价的决心和勇气。
辛毗的奏议不仅是一篇政治文献,更是一篇充满爱国情怀的文章。他在文中多次提到“忠款”一词,展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承诺。他的言辞恳切、情感饱满,充分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个人责任感的担当。
辛毗的奏议也体现了古代文人的智慧和远见卓识。他通过对比尧舜汤武和夏桀商纣的历史事实,强调了贤君的重要性。这种历史观念不仅有助于提升统治者的道德水平,也为后世的政治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辛毗的这篇奏议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讨论。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和政治状况,也成为了后世学者研究的宝贵资料。辛毗的奏议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文学价值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传承。
小结
辛毗的这篇奏议不仅是一篇政治檄文,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智慧结晶。通过解读这篇文献,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东汉初年的社会现实以及那个时代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思考。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代文人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