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元三年,又破维干侯和,维却保沓中。四年秋,诏诸军征蜀,大将军司马文王皆指授节度,使艾与维相缀连。雍州刺史诸葛绪要维,令不得归,艾遣天水太守王颀等直攻维营,陇西太守牵弘等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等诣甘松。维闻钟会诸军己入汉中,引退还。欣等追蹑于强川口,大战,维败走。闻雍州已塞道,屯桥头,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后。诸葛绪闻之,却还三寸里。维入北道三十余里,闻绪军却,寻还,从桥头过,绪趣截维,较一日不及。维遂东引,还守剑阁。钟会攻维未能克。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三国志·魏书·王毋丘诸葛邓钟传》的原文如下:
景元三年,又破维干侯和,维却保沓中。四年秋,诏诸军征蜀,大将军司马文王皆指授节度,使艾与维相缀连。雍州刺史诸葛绪要维,令不得归,艾遣天水太守王颀等直攻维营,陇西太守牵弘等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等诣甘松。维闻钟会诸军己入汉中,引退还。欣等追蹑于强川口,大战,维败走。闻雍州已塞道,屯桥头,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后。诸葛绪闻之,却还三寸里。维入北道三十余里,闻绪军却,寻还,从桥头过,绪趣截维,较一日不及。维遂东引,还守剑阁。钟会攻维未能克。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下面是逐句翻译及注释:

  1. 景元三年,再次击败了维干的侯和,维退守到了沓中地区。
  2. 四年秋季,武帝下诏让各路军队征伐蜀地,大将军司马昭都指挥调度,命令邓艾与钟会相互配合攻击。
  3. 雍州刺史诸葛绪想抓住维,不让其回去,邓艾派天水太守王颀等人直接攻打维的营地,陇西太守牵弘等人在前面阻挡,金城太守杨欣等人前往甘松一带。
  4. 维听说钟会等部队已经进入汉中,便带领部队撤退。杨欣等人追击并追赶至强川口,两军展开激战,韦矡战败逃走。他听到雍州的道路已经被封锁,于是驻扎在桥头,然后从孔函谷进入北道,打算出袭位于雍州的后方。诸葛绪得知这一情况,便退回三寸里的地区。
  5. 维进入北道三十多里后,得知诸葛绪的军队后退,便返回桥头,诸葛绪想要拦截维,但因为时间紧迫无法赶上。
  6. 维于是向东撤退,并重新守卫住了剑阁。钟会进攻维未能成功。
  7. 邓艾上书说:“现在敌军已经受挫,应该趁此机会继续进攻,从阴平通过一条险要的小径经过汉德阳县,然后迅速前进到涪县,这样距离成都大约三百余里。这是一支出其不意的奇兵,能够突破敌军的要害。根据《军志》的说法:‘攻击敌人没有防备之处,出其不意。’现在我袭击敌人防御薄弱的地方,必定可以成功。”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邓艾、钟会和诸葛绪之间的战争过程。其中,“景元三年,又破维干侯和,维却保沓中”描述了邓艾在景元三年时再次击败了维干的侯和,而维退守到了沓中地区。紧接着“四年秋,诏诸军征蜀”,表明了朝廷下令让各路军队共同征讨蜀地。接着,“大将军司马文王皆指授节度”,指的是大将军司马昭都指挥调度,命令邓艾与钟会相互配合攻击。
    诗中提到“雍州刺史诸葛绪要维,令不得归,艾遣天水太守王颀等直攻维营”,描述了诸葛绪想要抓住维,不让其回去,而邓艾则派遣天水太守王颀等人直接攻打维的营地。随后,“牵弘等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等诣甘松”,则是描述了陇西太守牵弘等人在前面阻挡,而金城太守杨欣等人前往甘松一带的情况。
    接下来是“维闻钟会诸军己入汉中,引退还”,描述了韦矡听到钟会等部队已经进入汉中的消息后,带领部队撤退了。而“欣等追蹑于强川口,大战,维败走”则描述了杨欣等人追击至强川口并展开激战,最终韦矡战败逃走的情景。
    “闻雍州已塞道,屯桥头,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后”,描述了韦矡听到雍州的道路已经被封锁后,转而屯驻在桥头,然后从孔函谷进入北道的情况。而“诸葛绪闻之,却还三寸里。维入北道三十余里,闻绪军却,寻还”,则是描述了诸葛绪得知情况后退回三寸里的地区,而韦矡进入北道三十多里后,得知诸葛绪的军队后退便返回桥头的情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