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秋八月,收兵还巫。司徒许靖卒。冬十月,诏丞相亮营南北郊于成都。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冬十二月,汉嘉太守黄元闻先主疾不豫,举兵拒守。
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三月,黄元进兵攻临邛县。遣将军陈笏讨元,元军败,顺流下江,为其亲兵所缚,生致成都,斩之。先主病笃,托孤于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夏四月癸已,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亮上言于后主曰:“伏惟大行皇帝迈仁树德,覆焘无疆,昊天不吊,寝疾弥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号啕,若丧考妣。乃顾遗诏,事惟大宗,动容损益。百寮发哀,满三日除服,到葬期复如礼;其郡国太守、相、都尉、县令长,三日便除服。臣亮亲受敕戒,震畏神灵,不敢有违。
先输入的诗句
三国志 · 蜀书 · 先主传
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秋八月,收兵还巫。司徒许靖卒。冬十月,诏丞相亮营南北郊于成都。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冬十二月,汉嘉太守黄元闻先主疾不豫,举兵拒守。
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三月,黄元进兵攻临邛县。遣将军陈笏讨元,元军败,顺流下江,为其亲兵所缚,生致成都,斩之。先主病笃,托孤于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夏四月癸已,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亮上言于后主曰:“伏惟大行皇帝迈仁树德,覆焘无疆,昊天不吊,寝疾弥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号啕,若丧考妣。乃顾遗诏,事惟大宗,动容损益。百寮发哀,满三日除服,到葬期复如礼;其郡国太守、相、都尉、县令长,三日便除服。臣亮亲受敕戒,震畏神灵,不敢有违。”
译文
《三国志》记载:三国时期,蜀国派遣将军李异和刘阿等人跟随刘备的军队前进,在南山驻扎下来。到了秋天的八月份,他们收兵返回巫县。司徒许靖去世了。冬天的十月,朝廷下令丞相诸葛亮在成都建造祭祀天地的南郊和北郊祭坛。孙权听说刘备住在白帝城非常害怕,派使者请求和平谈判。刘备答应了他的要求,派太中大夫宗玮回报他的来信。冬季的十二月,汉嘉太守黄元得知蜀国君主刘备生病的消息后,就起兵防守。
第三年春天二月份,丞相诸葛亮从成都出发到达永安。三月初五,黄元进军攻打临邛县,派遣将军陈笏去征讨黄元,但黄元的部队失败了,于是顺着长江下游而去,被他们的亲兵俘虏并带到成都斩首处死。刘备病情加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了诸葛亮,任命尚书令李严为辅政大臣。夏季四月初七,刘备死在永安宫,当时他享年六十三岁。诸葛亮上奏给后主说:“我深切地怀念已经故去的大行皇帝,他仁慈仁爱树立德行,恩泽普施无边无际。上天不保佑,陛下卧病不起,现在已经去世整整一个月了。我作为臣子痛哭流涕,就像失去了父母一样悲痛。我根据陛下的遗诏行事,考虑到国家大局,随时调整改变。文武百官都为我哀悼,连续三天去除丧服,等到安葬的日子再按照礼仪办理;那些担任郡国太守、相、都尉、县长职务的人,只连续三天去除丧服。我亲自接受教诲和警告,对神灵敬畏无比,不敢违背。”
注释
- 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 三国时期的吴国派遣将军李异和刘阿等人跟随刘备的军队继续前进。
- 秋八月: 指的是秋季的八月。
- 收兵还巫: 收回军队回到巫县(今四川奉节)。
- 司徒许靖卒: 司徒(高级官职)许靖去世。
- 冬十月: 指冬季的十月。
- 诏丞相亮营南北郊于成都: 朝廷命令丞相诸葛亮在成都建立祭祀天地的南北郊坛。
- 孙权闻先主住白帝: 孙权听说刘备住在白帝城。
- 遣使请和: 孙权派使者请求和谈。
- 先主许之: 刘备答应了他的要求。
- 尚书令李严为副: 李严被任命为辅政大臣。
- 夏四月癸已: 夏季四月初九。
- 先主殂于永安宫: 刘备死在永安宫。
- 年六十三: 刘备享年六十三岁。
- 诸葛亮上言于后主: 诸葛亮向后主上奏报告。
- 伏惟大行皇帝迈仁树德: 深深怀念死去的皇帝(指刘备),他的仁慈仁爱建立了德行。
- 覆焘无疆: 恩泽普施无边无际。
- 昊天不吊: 上天不庇佑,形容命运不济。
- 寝疾弥留: 卧病不起,病情严重。
- 奄忽升遐: 突然去世。
- 臣妾号啕: 臣子和妻妾都非常悲伤。
- 遗诏: 指刘备生前留下的诏书或遗愿。
- 动容损益: 根据情况做出调整改变。
- 百寮发哀: 百官都为之哭泣。
- 满三日除服: 连续三天去除丧服。
- 到葬期复如礼: 等到安葬之日再依照礼仪办理。
- 郡国太守、相、都尉、县令长: 包括各个郡国的太守、丞相、郡尉、县长等官员,他们只连续三天去除丧服。
- 亲受敕戒: 亲自接受教诲和告诫。
- 震畏神灵: 对神灵感到敬畏。
- 不敢有违: 不敢违背。
赏析
这段文字主要记述了刘备逝世及诸葛亮辅佐后主的一系列事件。通过详细的描述和精准的语言,展现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人物关系的变化。同时,文中也表现了人们对逝去帝王的深深怀念以及对政治稳定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