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飞乃止。

刘表长子琦,亦深器亮。表受后妻之言,爱少子琮,不悦于琦。琦每欲与亮谋自安之术,亮辄拒塞,未与处画。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不?”亮答曰:“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字乎?”琦意感悟,阴规出计。会黄祖死,得出,遂为江夏太守。俄而表卒,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

注释:

1 羽、飞乃止: 诸葛亮被召回(或离开)的原因。”羽”和”飞”可能代表诸葛亮的别号或尊称,“乃止”意味着停止或被召回。

  1. 刘表长子琦: 刘表的儿子。”长子”表明他是刘表的第一个儿子。
  2. 亦深器亮: 刘表对诸葛亮有深厚的信任和尊重。“深器”意为非常看重。
  3. 表受后妻之言: 刘表接受其妾的建议,这可能指的是他妻子的意见影响了他的决策。
  4. 爱少子琮,不悦于琦: 刘表偏爱自己的小儿子刘琮,不喜欢他的哥哥诸葛亮。这里的“不悦”表示不满或不高兴。
  5. 每欲与亮谋自安之术: 刘表经常想要与诸葛亮商讨使自己安全的策略。“谋自安之术”指寻求保护自己的方法或策略。
  6. 亮辄拒塞: 诸葛亮总是拒绝。“拒塞”即拒绝。
  7. 未与处画: 没有共同制定计划。“处画”是指共同商议或规划。
  8. 琦乃将亮游观后园: 刘表带着诸葛亮去后花园游玩。“游观后园”表示游览并观察花园。
  9. 共上高楼: 一起登上高楼。“共上高楼”意味着一同前往高处。
  10. 饮宴之间: 在酒宴的时候。“饮宴之间”通常指的是宴会期间。
  11. 令人去梯: 命令人撤下梯子。“去梯”意味着移除梯子。
  12. 因而谓亮曰: 因此对诸葛亮说。“因而谓”是指因此对某人所说或所做。
  13. 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 今天上不到天上,下不到地下。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用来强调某种情况的极端性或不可能性。
  14. 言出子口,入于吾耳: 言语从口中说出,却进入了我耳中。这是成语,形容话虽出自别人,但听起来像是自己说的。
  15. 可以言不?: 这样的言论难道不是真的吗?“言不?”是反问句式,询问某事是否真实。
  16. 亮答曰: 诸葛亮回答。“答”即回应或回答。
  17. 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字乎?: 你没有看到申生在国内却遭遇危险,重耳在国外却得到保护吗?这里比喻诸葛亮的处境。
  18. 琦意感悟: 刘表听了之后有所感悟。“意感悟”是内心的触动或领悟。
  19. 阴规出计: 秘密策划出一条计策。“阴规出计”指秘密筹划或想出计策。
  20. 会黄祖死: 正好赶上黄祖去世。“会”是“正巧遇上”或“恰逢”;“死”表示逝世。
  21. 得出: 刘备得以脱身。“得”在这里是动词,表示得到或获得;“出”表示逃脱或离开。
  22. 遂为江夏太守: 随后被任命为江夏太守。“遂为”是“于是成为”;“太守”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长官的称呼。
  23. 俄而表卒: 不久,刘表去世了。“俄而”是“不久之后”;“卒”是“去世”。
  24. 琮闻曹公来征: 刘琮听说曹操前来征伐。“征”是“征讨”,这里是被征召或应战的意思;“琮”是刘表的小儿子,也是刘琮的本名。
  25. 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 刘备在樊城听说这个消息,就率领自己的部队向南行进。“先主”是刘备的字;“樊”是地名;“南行”表示向南迁移或行军。
  26. 亮与徐庶并从: 诸葛亮和徐庶一同跟随。“并从”是“一起跟从”的意思;“徐庶”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此处指徐庶的姓氏。
  27. 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 在曹操军队的追击下被打败,徐庶的母亲也被俘获。“追破”是追赶并打败;“获”是取得或获得;“庶母”是徐庶的母亲,这里指徐庶的母亲。
  28. 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 徐庶拒绝了刘备的要求,指着自己的心脏说。“辞”是推辞;“心”是心脏;“指其心曰”是指着自己的心脏这样说。
  29. 本欲与将军共图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 本来想和你将军一起谋求称霸天下的事业,是因为这块小小的领土。“图霸之业”是指谋求霸主地位;“方寸之地”是古代汉语中用来形容土地小或空间狭小的词语。

译文:

羽、飞乃止,刘表长子琦,亦深器亮。表受后妻之言,爱少子琮,不悦于琦。琦每欲与亮谋自安之术,亮辄拒塞,未与处画。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不?”亮答曰:“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字乎?”琦意感悟,阴规出计。会黄祖死,得出,遂为江夏太守。俄而表卒,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先主至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

赏析:

这段文字描绘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心理变化。诸葛亮因其卓越才能和忠诚于刘备而被刘表重视和赏识,但后来由于刘表的宠妾的影响以及政治环境的变化,使得诸葛亮一度被迫离开。然而,诸葛亮并没有放弃,而是利用各种机会为自己的事业和理想而奋斗。在这个过程中,他展现了极高的智慧和政治手腕,最终不仅赢得了刘备的信任,还成功帮助刘备实现了复兴汉室的大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