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下宜因此时早定良计。《易》有‘利见大人’,《诗》有‘自求多福’。行矣。今足下勉之,无使狐突闭门不出。“封不从达言。

申仪叛封,封破走还成都。申耽降魏,魏假耽怀集将军,徒居南阳,仪魏兴太守,封(真乡侯)[员乡侯],屯洵口。封既至,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于是赐封死,使自裁。封叹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先主为之流涕。达本字子敬,避先主叔父敬,改之。

彭囗[音漾]字永年,广汉人。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姿性骄傲,多所轻忽,惟敬同郡秦子敕,荐之于太守许靖曰:“昔高宗梦傅说,周文求吕尚,爰及汉祖,纳食其于布衣,此乃帝王之所以倡业垂统,缉熙厥功也。今明府稽古皇极,允执神灵,体公刘之德,行勿剪之惠,《清庙》之作于是乎始,褒贬之义于是乎兴,然而六翮未之备也。伏见处士绵竹秦宓,膺山甫之德,履隽生之直,枕石漱流,吟咏云囗[音蕴]偃息于仁义之途,恬淡于浩然之域,高概节行,守直不亏,虽古人潜遁,蔑以加旃。若明府能招致此人,必有忠谠落落之誉,丰功厚利,建迹立勋,然后纪功于王府,飞声于来世,不亦美哉!”

以下是对《三国志》中相关章节的逐句解读:

  1. 原文:足下宜因此时早定良计。《易》有‘利见大人’,《诗》有‘自求多福’。行矣。今足下勉之,无使狐突闭门不出。“封不从达言。申仪叛封,封破走还成都。申耽降魏,魏假耽怀集将军,徒居南阳,仪魏兴太守,封(真乡侯)[员乡侯],屯洵口。封既至,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于是赐封死,使自裁。封叹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先主为之流涕。
  2. 译文:你应当趁此时机及早制定明智的策略。《周易》中有’利于会见德高望重的人’,《诗经》中有’自己寻找幸福’。请行动吧。现在你应该努力,不要让像申突那样的小人封闭门户不出。”封没有听从达言。申仪背叛封,封战败逃回成都。申耽投降魏国,被魏授予怀集将军,迁移到南阳居住,申仪被任命为魏兴太守,封(真乡侯)(员乡侯),在洵口驻守。封到达后,刘备谴责封侵犯凌辱刘禅,并且没有救援关羽。诸葛亮担心封性格强硬,过一个时代以后终究难以控制他,劝说刘备趁机除掉他。于是刘备赐封自杀,让他自行结束生命。封感叹道:”后悔没有采纳孟子度的话”。刘备为此流泪。
  3. 注释
  • 刘备: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字玄德。
  • 彭羕:东汉末年蜀汉大臣、政治家。
  • 廖立:东汉末年蜀汉大臣、政治家。
  • 李严:东汉末年蜀汉大臣、政治家。
  • 刘琰:东汉末年蜀汉大臣、政治家。
  • 魏延:三国时期蜀汉将领。
  • 杨仪:三国时期蜀汉官员。
  1. 赏析:《三国志》是一部反映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历史的著作,由陈寿撰写,是我国古代史学名著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三国志》中的刘封传主要讲述了刘封的成长经历及其与刘备等人的关系。刘备是蜀汉的开国皇帝,他一生以仁德著称,深受百姓爱戴。然而,他在位期间也经历了许多政治斗争和权力之争,这些事件都在他的传记中有所记载。

《三国志》中的刘封传不仅为我们呈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让我们深刻理解了忠诚、智慧与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它提醒着我们:在追求权力的道路上,既要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又要具备足够的智慧和勇气去应对各种挑战。同时,我们也应该铭记那些为国家和民族做出杰出贡献的英雄人物,他们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