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慈字仁笃,南阳人也。师事刘熙,善郑氏学,治《易》、《尚书》、《三礼》、《毛诗》、《论语》。建安中,与许靖等俱自交州入蜀。时又有魏郡胡潜,字公兴,不知其所以在益土。潜虽学不沾洽,然卓荦强识,祖宗制度之仪,丧纪五服之数,皆指掌画地,举手可采。先主定蜀,承丧乱历纪,学业衰废,乃鸠合典籍,沙汰众学。慈、潜并为学士,与孟光、来敏等典掌旧文。值庶事草创,动多疑议,慈、潜更相克伐,谤讟忿急,形于声色;书籍有无,不相通借,时寻楚挞,以相震攇.其矜己妒彼,乃至于此。

先主愍其若斯,群僚大会,使倡家假为二子之容,效其讼阋之状,酒酣乐作,以为嬉戏。

初以辞义相难,终以刀杖相屈,用感切之。潜先没,慈后主世稍迁至大长秋,卒。子勋传其业,复为博士。

诗: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 许慈字仁笃,南阳人也。师事刘熙,善郑氏学,治《易》、《尚书》、《三礼》、《毛诗》、《论语》。

译文:许慈字仁笃,是南阳人。他师从刘熙,擅长郑氏之学的学问,研究了《易经》、《尚书》、《礼记》、《诗经》和《论语》。

注释:许慈:名字 南阳:地名 刘熙:人名 善郑氏学:擅长郑氏之学 治:《易》、《尚书》、《三礼》、《毛诗》、《论语》:学习这些经典著作 建安中:三国时期的建安年间 与许靖等俱自交州入蜀:和许靖等人一同从交州进入蜀地 时又有魏郡胡潜:此时还有魏郡的胡潜 字公兴:字号为公兴 不知其所以在益土:不知他在益州的具体情况 虽学不沾洽:虽然他的学识不广博 然卓荦强识,祖宗制度之仪,丧纪五服之数:但有卓越的见识和记忆力,精通祖宗的礼仪制度,熟悉丧礼中的五服之数 皆指掌画地,举手可采:都能清晰地在手上画出来,形容他的记忆力强 先主定蜀:刘备平定蜀地 承丧乱历纪:经历了长期的战乱之后 学业衰废:学问和才能逐渐衰退 鸠合典籍:收集整理各种典籍 沙汰众学:筛选出精华的学问 慈、潜并为学士,与孟光、来敏等典掌旧文:许慈和胡潜都被选为学者,与孟光、来敏等共同掌管古代文献 值庶事草创,动多疑议:正值国家大事刚刚起步,经常有疑虑和争议 慈、潜更相克伐,谤讟忿急,形于声色;书籍有无,不相通借:许慈和胡潜心中互相较量,诽谤和争执激烈,表现在他们的表情上 时寻楚挞,以相震攇:时常寻找借口责打对方,以此来相互炫耀自己的能力 矜己妒彼:自己过于自信而嫉妒他人 至于此:达到了这种程度 先主愍其若斯:刘备怜悯他们的这种行为 群僚大会:朝廷的官员大会上 使倡家假为二子之容,效其讼阋之状:让乐工扮演两个人的形象,模仿他们吵架的样子 酒酣乐作,以为嬉戏:在酒宴欢乐的时候进行表演 初以辞义相难,终以刀杖相屈,用感切之:起初通过言辞辩论,最终使用暴力相逼 潜先没,慈后主世稍迁至大长秋,卒:胡潜先去世,许慈在蜀汉后主时期逐渐升迁,最终成为大长秋(皇帝的高级顾问) 子勋传其业:许慈的儿子许勋继承了他的学业 复为博士:又被任命为博士

赏析:**该诗主要描述了许慈和胡潜两位学者的故事,以及他们在刘备统治下的互动和冲突。诗中提到许慈和胡潜都是学者,他们在刘备平定蜀地后开始从事学问,但在学问和能力逐渐衰退的情况下,他们之间的竞争和矛盾也日益加剧。诗中通过描绘他们的争执和争斗,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之间激烈的学术竞争和社会风气的浮躁。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刘备的不满和失望,以及对政治腐败和学术不重视的批评。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叙述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个人经历,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人物性格特点,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