郤正字令先,河南偃师人也。祖父俭,灵帝末为益州刺史,为盗贼所杀。会天下大乱,故正父揖因留蜀。揖为将军孟达都督,随达降魏,为中书令史。正本名纂。少以父死母嫁,单茕双立,而安贫好学,博览坟籍。弱冠能属文,入为秘书吏,转为令史,迁郎,至令。性淡于荣利,而尤耽意文章,自司马、王、扬、班、傅、张、蔡之俦遗文篇赋,及当世美书善论,益部有者,则钻凿推求,略皆寓目。自在内职,与宦人黄皓比屋周旋,经三十年。皓从微至贵,操弄威权,正既不为皓所爱,亦不为皓所憎,是以宫不过六百石,而免于忧患。
依则先儒,假文见意,号曰:《释讥》,其文继于崔駰《达旨》。其辞曰:“或有讥余者曰:”闻之前记,夫事与时并,名与功偕,然则名之与事,前哲之急务也。是故创制作范,匪时不立,流称垂名,匪功不记,名必须功而乃显,事亦俟时以行止,身没名灭,君子所耻。是以达人研道,探颐索微,观天运之符表,考人事之盛衰,辩者驰说,智者应机,谋夫演略,武士奋威,云合雾集,风激电飞,量时揆宜,用取世资,小屈大申,存公忽私,虽尺枉而寻直,终扬光以发辉也。今三方鼎跱,九有未乂,悠悠四海,婴丁祸败,嗟道义之沉塞,愍生民之颠沛,此诚圣贤拯救之秋,烈士树功之会也。吾子以高朗之才,珪璋之质,兼览博窥,留心道术,无远不致,无幽不悉;挺身取命,干兹奥秘,踌躇紫闼,喉舌是执,九考不移,有入无出,究古今之真伪,计时务之得失。虽时献一策,偶进一言,释彼官责,慰此素飧,固未能输竭忠款,尽沥胸肝,排方入直,惠彼黎元,俾吾徒草鄙并有闻焉也。盍亦绥衡绥辔,回轨易涂,舆安驾肆,思马斯徂,审历揭以投济,要夷庚之赫怃,播秋兰以芳世,副吾徒之彼图,不亦盛与!‘余闻而叹曰:“呜呼,有若云乎邪!夫人心不同,实若其面,子虽光丽,既美且艳,管窥筐举,守厥所见,未可以言八纮之形埒,信万事之精练也。’或人率尔,仰而扬衡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
诗句翻译:
三国志 · 蜀书 · 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
郤正字令先,河南偃师人也。祖父俭,灵帝末为益州刺史,为盗贼所杀。会天下大乱,故正父揖因留蜀。揖为将军孟达都督,随达降魏,为中书令史。正本名纂。少以父死母嫁,单茕双立,而安贫好学,博览坟籍。弱冠能属文,入为秘书吏,转为令史,迁郎,至令。性淡于荣利,而尤耽意文章,自司马、王、扬、班、傅、张、蔡之俦遗文篇赋,及当世美书善论,益部有者,则钻凿推求,略皆寓目。自在内职,与宦人黄皓比屋周旋,经三十年。皓从微至贵,操弄威权,正既不为皓所爱,亦不为皓所憎,是以宫不过六百石,而免于忧患。
译文:
三国志 · 蜀书 · 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
郤正字令先,河南偃师人。他的祖父郤俭,在灵帝末年担任益州刺史,被盗贼杀害。当时天下动乱,所以郤正是在他父亲的陪同下留在蜀地。郤正的父亲郤揖担任将军孟达的都督,随孟达投降魏国,成为中书令史。郤正本名司马纂。少年时期因为父亲去世母亲改嫁,自己一人孤苦伶仃,但安贫乐学,广泛阅读古代文献。成年后能撰写文章,进入官府做秘书吏,后来转任令史,升官到郎,最终做到令。他性格淡泊名利,但对文章创作有着浓厚的兴趣,自司马光、王羲之、扬雄、班固、傅毅、张衡、蔡邕等人的著作和当时的精美书法作品,以及益州的藏书,他都深入钻研并加以推广。在宫内任职期间,他与宦官黄皓关系密切,交往了三十年。黄皓起初地位卑微,后逐渐升至高位,操纵朝政大权。尽管郤正既不是黄皓的亲信也不是仇敌,但他仍然保持清廉,从不因为个人的富贵与否而忧虑。
注释:
- 《三国志》:指中国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书籍《三国志》。
- 河南偃师:指中国的河南省偃师县,是郤正的出生地。
- 祖父俭:郤正的祖父。
- 益州刺史:官名,负责治理益州地区的政治军事事务。
- 盗贼:指盗匪,即山贼或强盗。
- 弱冠(ruò guàn):指男子二十岁时,旧时称行冠礼之年。
- 秘书吏:官职名称,负责处理文书档案。
- 中书令史:中书令史是中书省的低级官员,负责抄写文书等。
- 内职:指朝廷内的职位。
- 黄皓:宦官,曾任中常侍、尚书仆射等职。
赏析:
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郤正的人物形象及其生活经历。首先介绍了郤正的家世背景和早年经历,接着讲述了他如何在官场中坚守自己的道德操守,不为权势所动。最后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他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以及追求真理的精神。整篇文章通过对郤正的描绘,展示了一位有才华、有见识、有节操的文人形象。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人才辈出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