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耀六年冬,魏大将军邓艾克江由,长驱而前。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

及闻艾已人阴平,百姓扰扰,皆进山野,不可禁制。后主使臣群会议,计无所出。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

惟周以为:“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群臣或难周曰:“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之,受之后,不得不礼。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重要句子意思,然后结合题目要求进行分析,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洁性,一般用两句话概括诗句的意思。本诗大意是:景耀六年冬,魏大将军邓艾攻克江油,长驱直入。蜀国本来认为敌人不会到来,没有作好城防准备;但听说邓艾已进入阴平郡境内,百姓纷纷逃难,难以制止。后主派群臣开会商议对策,却无计可施。有人建议投降吴国,有人认为南中七郡地形险要,容易防守,主张投奔南方。只有杜周认为:“自古以来,没有人寄身他国当皇帝的,现在如果去投靠吴国,当然是臣服于吴了;而且政权治理方式没有什么差别,那么大的能吞并小的,这是自然的道理。由此说来,就可以看出魏国能够吞并东吴,东吴却不能吞并魏国。等为小国,与为大国有何区别?两次受辱还有什么脸面呢?况且如果想投奔南方,就应该及早作打算,然后才能成功。现在大敌临近,祸患即将来临,群臣之心,没有谁能保证,恐怕一动身,就会发生不测之变,哪里会去南方呢?”大臣们又反对说:“现在邓艾离我们不远,我们恐怕不能接受他的投降,怎么办呢?”杜周说:“现在东吴尚未归顺,形势不得不接受他们;接受了之后,也不得不讲礼仪。倘若陛下向魏降表称臣,魏不割地封你,我请求亲自到京城,用古代的道理来说服他们。”
【答案】
①景耀六年冬,魏大将军邓艾攻克江油,长驱直入。②蜀国本来认为敌人不会到来(不来),没有作好城防准备。③而听说邓艾已进入阴平郡境内,百姓纷纷逃难,难以制止。④后主派群臣开会商议对策,却无计可施。⑤有人建议投降吴国,有人认为南中七郡地形险要,容易防守,主张投奔南方。⑥只有杜周认为:“自古以来,没有人寄身他国当皇帝的,现在如果去投靠吴国,当然是臣服于吴了;而且政权治理方式没有什么差别,那么大的能吞并小的,这是自然的道理。由此说来,就可以看出魏国能够吞并东吴,东吴却不能吞并魏国。等为小国,与为大国有何区别?两次受辱还有什么脸面呢?况且如果想投奔南方,就应该及早作打算,然后才能成功。现在大敌临近,祸患即将来临,群臣之心,没有谁能保证,恐怕一动身,就会发生不测之变,哪里会去南方呢?”⑦大臣们又反对说:“现在邓艾离我们不远,我们恐怕不能接受他的投降,怎么办呢?”⑧杜周说:“现在东吴尚未归顺,形势不得不接受他们;接受了之后,也不得不讲礼仪。倘若陛下向魏降表称臣,魏不割地封你,我请求亲自到京城,用古代的道理来说服他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