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挽大重者,其用力苦不众,拔大艰者,其善术苦不广,且承事宗庙者,非徒求福佑,所以率民尊上也。至于四时之祀,或有不临,池苑之观;或有仍出,臣之愚滞,私不自安。夫忧责在身者,不暇尽乐,先帝之志,堂构未成,诚非尽乐之时。愿省减乐官、后宫所增造,但奉备先帝所施,下为子孙节俭之教。“徙为中散大夫,犹侍太子。

于时军旅数出,百姓凋瘁,周与尚书令陈祗论其利害,退而书之,谓之《仇国论》,其辞曰:“因余之国小,而肇建之国大,并争于世而为仇敌。因余之国有高贤卿者,问于伏愚子曰:”今国事未定,上下劳心,往古之事,能以弱胜强者,其术何如?‘伏愚子曰:“吾闻之,处大无患者恒多慢,处小有忧者恒思善;多慢则生乱,恩善则生治,理之常也。故周文养民,以少取多;勾践恤众,以弱毙强,此其术也。’贤卿曰:”囊者项强汉弱,相与战争,无日宁息,然项羽与汉约分鸿沟为界,各欲归息民;张良以为民志既定,则难动也,寻帅追羽,终毙项氏,岂必由文王之事乎?‘肇建之国方有疾疢,我因其隙,陷其边陲,觊增其疾而毙之也。“伏愚子曰:”当殷、周之际,王候世尊,君臣久固,民习所专;深根者难拔,据固者难迁。当此之时,虽汉祖安能杖剑鞭马而取天下乎?当秦罢候置守之后,民疲秦役,天下土崩;或岁改主,或月易公,鸟惊兽骇,莫知所从,于是豪强并争,虎裂狼分,疾搏者获多,迟后者见吞。今我与肇建皆传国易世矣,既非秦末鼎沸之时,实有六国并据之势,故可为文王,难为汉祖。夫民疲劳,则骚扰之兆生,上慢下暴则瓦解之形起。谚曰:“射幸数跌,不如审发。”是故智者不为小利移目,不为意似改步,时可而后动,数合而后举,故汤、武之师不再战而克,诚重民劳而度时审也。如遂极武黜征,土崩势生,不幸遇难,虽有智者将不能谋之矣;若乃奇变纵横,出入无间,冲波截辙,超谷越山,不由舟揖而济盟津者,我愚子也,实所不及。后迁光禄大夫,位亚九列。周虽不与政事,以儒行见礼。时访大议,辄据经以对,而后生好事者亦咨问所疑焉。

三国志·蜀书·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诗词翻译

诗句:

  • “夫挽大重者,其用力苦不众,拔大艰者,其善术苦不广”
  • “且承事宗庙者,非徒求福佑,所以率民尊上也。”
  • “至于四时之祀,或有不临,池苑之观;或有仍出,臣之愚滞,私不自安。”
  • “忧责在身者,不暇尽乐,先帝之志,堂构未成,诚非尽乐之时。”
  • “愿省减乐官、后宫所增造,但奉备先帝所施,下为子孙节俭之教。”
  • “徙为中散大夫,犹侍太子。”

译文:
杜周(字允南),巴西郡西充国人。幼年丧父,与母亲、哥哥一起生活。他的文辞和道理都渊博通达,是当代的有学识的学者。许孟(字敬仲)、来尹(字子方)、李谯(字元瑜)、郤正文(字季玉)都是博学多闻的人,他们的文辞华丽,有张华、蔡邕之风。虽然不以德业著称,但在当时的学者中有很高的地位。二子在晋朝任职的时间少,在蜀地任职的时间多,因此记录在篇末。

注释:

  1. “夫挽大重者,其用力苦不众”:指承担重大职责的人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2. “拔大艰者,其善术苦不广”:指解决重大问题的人需要运用巧妙的方法,而方法本身可能并不广泛。
  3. “且承事宗庙者,非徒求福佑,所以率民尊上也”:指负责祭祀宗庙的人不仅祈求福佑,还要以自己的行为来尊敬民众。
  4. “至于四时之祀,或有不临,池苑之观;或有仍出,臣之愚滞,私不自安”:指有时因事务繁忙不能亲自参加四季的祭祀,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出席。
  5. “忧责在身者,不暇尽乐,先帝之志,堂构未成,诚非尽乐之时”:担心责任重大而不能尽情享受快乐,因为先帝尚未完成建宫的工作。
  6. “愿省减乐官、后宫所增造,但奉备先帝所施,下为子孙节俭之教。”:希望减少乐官和后宫的增加开支,只遵循先帝的制度,教导子孙节俭。
  7. “徙为中散大夫,犹侍太子”:被贬谪为中散大夫后,仍然侍奉太子。
  8. “于时军旅数出,百姓凋瘁,周与尚书令陈祗论其利害”:当时战争频繁,百姓疲惫不堪,周与尚书令陈祗讨论其中的利弊。
  9. “退而书之”,谓之《仇国论》:他退朝后撰写了这篇名为《仇国论》的文章。
  10. “吾闻之,处大无患者恒多慢,处小有忧者恒思善”:我听说,处于大国无患时往往傲慢,处于小国忧患时常常思虑良策。
  11. “当殷、周之际,王候世尊,君臣久固,民习所专;深根者难拔,据固者难迁”:在商周时期,王侯世代尊贵,君臣关系牢固稳定,民众习惯了这种秩序。根深蒂固难以被拔除,固守坚固难以被迁移。
  12. “当秦罢候置守之后,民疲秦役,天下土崩;或岁改主,或月易公,鸟惊兽骇,莫知所从”: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并设置郡县,导致天下动荡不安;或者一年更换皇帝,或者一月更换君主,鸟兽惊慌失措,都不知道该跟随谁。
  13. “今我与肇建皆传国易世矣,既非秦末鼎沸之时,实有六国并据之势”:现在我和刘禅(即刘肇建)都已传承了国家政权,不再是秦末混乱的时代,而是拥有六国共同割据的局面。
  14. “故可为文王,难为汉祖”:因此可以说可以成为文王,却难以成为汉高祖。
  15. “民疲劳,则骚扰之兆生,上慢下暴则瓦解之形起”:如果百姓疲劳不堪,那么骚乱的征兆就会产生;君主对臣民怠慢,臣民对君主残暴,就会导致国家的瓦解。
  16. “谚曰:“射幸数跌,不如审发”:谚语说:“侥幸中奖多次失败,不如慎重行事。”这是智者不为小利改变主意,不为意气用事改变步伐的原因。
  17. “如遂极武黜征,土崩势生”:如果过度使用武力并罢免出征的机会,那么国家的崩溃就会发生。
  18. “不幸遇难,虽有智者将不能谋之矣”:不幸遇到灾难,即使有智者也难以预测。
  19. “若乃奇变纵横,出入无间”:如果是奇策变化纵横交错,出没无常的话。
  20. “冲波截辙,超谷越山”:冲破波浪截断航道,翻过山峰越过山谷。
  21. “不由舟揖而济盟津者”:如果不是乘坐船只通过渡口的话。
  22. “我愚子也,实所不及”:我是愚笨的子侄,确实比不上他们。

赏析:

此段文字选自《三国志•蜀书·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主要讲述了蜀汉时期一些著名文人的事迹及其性格特点。文中通过对人物的描述展示了他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态度和个人品质,体现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以及个人的学术成就和道德操守。

这段文字反映了作者对于忠诚、才能、道德等方面的重视。例如在提到谯周时,强调了他的学识渊博和品德高尚,认为他是“世硕儒”,有董仲舒、杨雄之风范。而在提及郤正文时,则称赞他文采华丽、有张蔡之风,显示了他对文学艺术的贡献。这些描述反映了作者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和价值观念的重视。

这段文字也体现了作者对于政治现实的关注。通过对不同时期和不同人物的描述,展现了三国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样性。其中提到的“忧责在身者,不暇尽乐”表达了对责任和权力的追求可能导致的生活压力和心理负担,同时也暗示了政治上的得失与个人生活的平衡之间的微妙关系。

此段文字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评述,也是对当时社会状况和个人品质的一种展现。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