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录前后功,封坚为乌程侯。
灵帝崩,卓擅朝政,横恣京城。诸州郡并兴义兵,欲以讨卓。坚亦举兵。荆州刺史王睿素遇坚无礼,坚过杀之。比至南阳,众数万人。南阳太守张咨闻军至,晏然自若。
坚以牛酒礼咨,咨明日亦答诣坚。酒酣,长沙主簿入白坚:“前移南阳,而道路不治,军资不具,请收主簿推问意故。”咨大惧欲去,兵陈四周不得出。有顷,主簿复入白坚:“南阳太守稽停义兵,使贼不时讨,请收出案军法从事。”便牵咨于军门斩之。郡中震栗,无求不获。
前到鲁阳,与袁术相见。术表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遂治兵于鲁阳城。当进军讨卓,遣长史公仇称将兵从事还州督促军粮。施帐幔于城东门外,祖道送称,官属并会。卓遣步骑数万人逆坚,轻骑数十先到。坚方行酒谈笑,敕部曲整顿行陈,无得妄动。
诗句
- 汉朝录前后功,封坚为乌程侯。
- 注释: 在汉朝的史书中记录了孙坚的功劳,并封他为乌程侯。
- 赏析: 这句反映了孙坚因其战功被封爵,是对孙坚贡献的认可。
- 灵帝崩,卓擅朝政,横恣京城。
- 注释: 东汉灵帝去世后,董卓独揽朝政,横行霸道。
- 赏析: 这句话描述了董卓专权时期的政治状况,揭示了董卓的跋扈与不法。
- 诸州郡并兴义兵,欲以讨卓。
- 注释: 各州郡相继起兵,共同讨伐董卓。
- 赏析: 这反映了当时各地民众对董卓暴行的不满和反抗。
- 坚亦举兵。
- 注释: 孙坚也起兵响应。
- 赏析: 表明孙坚也是这场反董起义的一部分,体现了他的勇敢与决断。
- 荆州刺史王睿素遇坚无礼,坚过杀之。
- 注释: 荆州刺史王睿平时对孙坚的态度很无礼,孙坚杀了他。
- 赏析: 这里展示了孙坚的果断和无情,即使是对他有成见的人也不能幸免。
- 比至南阳,众数万人。
- 注释: 到达南阳时,军队人数达到数万人。
- 赏析: 孙坚的兵力逐渐壮大,预示着即将展开的大规模军事行动。
- 南阳太守张咨闻军至,晏然自若。
- 注释: 南阳太守张咨听说孙坚的军队到来时,仍保持镇静。
- 赏析: 张咨面对强敌却能泰然处之,显示出其军事素养和心理素质。
- 坚以牛酒礼咨,咨明日亦答诣坚。
- 注释: 孙坚用牛酒礼物款待张咨,张咨第二天也回访孙坚。
- 赏析: 此句描绘了孙坚和张咨之间的互动,展现了他们的礼节和尊重。
- 酒酣,长沙主簿入白坚:“前移南阳,而道路不治,军资不具,请收主簿推问意故。”
- 注释: 酒饮到高兴时,长沙的主簿进来向孙坚报告说:“我之前迁移南阳,因为道路不畅通、军需物资不足,请求逮捕我询问原因。”
- 赏析: 这句话揭示了孙坚在军事准备上的疏忽和主簿的失误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 咨大惧欲去,兵陈四周不得出。有顷,主簿复入白坚:“南阳太守稽停义兵,使贼不时讨,请收出案军法从事。”
- 注释: 张咨非常害怕想要逃跑,周围布满了士兵,他无法出去。过了一会儿,主簿又来告诉孙坚:“南阳太守阻止义兵的行动,使得我们不能够及时讨伐董卓,请依法逮捕他。”
- 赏析: 这显示了南阳太守对义兵的阻挠以及孙坚处理此事的决心。
- 便牵咨于军门斩之。
- 注释: 于是将张咨绑起来带到军门前斩首。
- 赏析: 孙坚果断地解决了这个阻碍军事行动的官员。
译文
汉朝的史官记载了孙坚的功绩,封他为乌程侯。
灵帝驾崩,董卓独揽朝政,横行霸道。各地纷纷起义,共伐董卓。孙坚也举兵响应。荆州刺史王睿一向对孙坚有成见,孙坚杀了他。当孙坚率军到达南阳时,已有数万人的军队。南阳太守张咨听说孙军的来临,依然镇定自如。孙坚用好酒招待张咨,张咨第二天回访孙坚。酒喝得高兴时,长沙主簿进宫报告说:“之前迁移南阳,因道路不通、军需不足,所以逮捕了我,请依法处置。”张咨吓得要逃走,但被四面包围无法出去。不久,主簿报告说南阳太守阻止义兵行动,让董卓得以延迟征讨,建议依法制裁。于是,孙坚下令逮捕了张咨并在军门处将其斩首。
赏析
这段诗通过描述孙坚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和策略,表现了他的果敢、决断力和军事才能。从一开始的封赏到随后的军事活动,再到南阳太守的挑战和最终的处决,孙坚的形象逐渐鲜明。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张力,通过对细节的精确描绘,展现了一个历史英雄的形象及其所处的动荡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