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寻徙都西入关,焚烧雒邑。坚乃前入至雒,修诸陵,平塞卓所发掘。讫,引军还,住鲁阳。
初平三年,术使坚征荆州,击刘表。表遣黄祖逆于樊、邓之间。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兄子贲,帅将士众就术。术复表贲为豫州刺史。
坚四子:策、权、翊、匡。权既称尊号,谥坚曰武烈皇帝。
策字伯符。坚初兴义兵,策将母徙居舒。与周瑜相友,收合士大夫,江、淮间人咸向之。坚薨,还葬曲阿。已乃渡江居江都。
徐州牧陶谦深忌策。策舅吴景,时为丹杨太守,策乃载母徙曲阿,与吕范,孙河俱就景。因缘召募得数百人。兴平元年,从袁术。术甚奇之,以坚部曲还策。太傅马日磾杖节安集关东,在寿春以礼辟策,表拜怀义校尉,术大将乔蕤、张勋皆倾心敬焉。术常叹曰:“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策骑士有罪,逃入术营,隐于内厩。策指使人就斩之,讫,诣术谢。术曰:“兵人好叛,当共疾之,何为谢也?”由是军中益畏惮之。
以下是《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的逐句释义:
- 译文:董卓在西迁后焚烧雒阳,我于是前往雒阳,修缮陵墓并平定了董卓发掘的地区。随后,我引兵退回,驻扎在鲁阳。
- 关键词:卓(董卓)、焚、雒阳
- 注释:《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是记载三国时期吴国历史的作品。董卓在西迁后焚烧雒阳,这是对董卓暴行的记录。孙坚作为吴国的将领,在这场事件中的行动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对国家的责任。
- 译文:初平三年,袁术派孙坚征讨荆州,进攻刘表。刘表派遣黄祖在樊、邓之间迎战孙坚。孙坚击败黄祖,追击至汉水,随后围攻襄阳。他单骑行走于岘山,被黄祖军士射杀。他的兄长之子孙贲,带领将士归附袁术。袁术又任命孙贲为豫州刺史。
- 关键词:初平、征讨、荆州、刘表、黄祖、岘山、射杀、兄长之子
- 注释:《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反映了当时政治局势下,孙坚的军事活动及其对地方势力的影响。孙坚在初平三年的征讨行动中,不仅展示了个人的勇气和智谋,也体现了他对荆州地区控制的重要性。
- 译文:孙坚共有四个儿子:策、权、翊、匡。孙权在称尊号之后,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
- 关键词:四子、策、权、翊、匡
- 注释:孙权即位后,为了纪念父亲孙坚的功绩和精神,对他进行了尊崇的称呼和追谥,这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
- 译文:策字伯符。孙坚起初起兵时,策将他的母亲迁移到舒县。与周瑜结为朋友,收聚士大夫,江、淮间的人们都倾向于他。孙坚去世后,他返回故乡曲阿安葬。随后渡江居住在江都。
- 关键词:策、起兵、迁移、母亲、周瑜、士大夫、江都
- 注释:这段描述展示了孙策在年少时便已展现出的领导能力和影响力,同时也揭示了他在江东地区建立声望的过程。
- 译文:陶谦深深嫉妒孙策。因为孙策的舅父吴景是丹杨太守,孙策便带着母亲迁移到曲阿,并与吕范、孙河一同前往投奔吴景。他们通过游说招募到数百人。兴平元年,孙策跟随袁术。袁术非常赞赏孙策的能力,将他的部曲归还给他。太傅马日磾持节安抚关东,在寿春以礼推荐孙策,并表奏他为怀义校尉。袁术的大将乔蕤、张勋都尊敬敬仰孙策。有一次,孙策的骑兵犯错,逃入袁术营帐,藏身于内厩。孙策指使手下将那名骑兵斩首,完成后向袁术致谢。袁术说:“兵卒容易叛变,应当共同憎恨他们,为什么要谢呢?”因此,军中更加敬畏孙策。
- 关键词:陶谦、嫉妒、舅父、吴景、吕范、孙河、招募、百馀人、马日磾、怀义校尉、袁术、大将、乔蕤、张勋、骑兵、斩首、谢、袁术、兵卒、叛变、憎恨、百馀人、马日磾、怀义校尉、袁术、大将、乔蕤、张勋、骑兵、斩首、谢、袁术、兵卒、叛变、憎恨、百馀人、马日磾、怀义校尉、袁术、大将、乔蕤、张勋
- 注释:这段描述展示了孙策在袁术麾下的经历以及他如何管理军队和处理内部事务。同时,也反映了孙策与袁术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他在军中的地位和影响。
通过对这些句子的解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进一步把握三国时期的政治动态和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