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五年,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安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密治兵,部署诸将。未发,会为故吴郡太守许贡客所杀。先是,策杀贡,贡小子与客亡匿江边。策单骑出,卒与客遇,客击伤策。创甚,请张昭等谓曰:“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至夜卒,时年二十六。
权称尊号,追谥策曰长沙桓王,封子绍为吴侯,后改封上虞侯。绍卒,子奉嗣。孙皓时,讹言谓奉当立,诛死。
评曰:“孙坚勇挚刚毅,孤微发迹,导温戮卓,山陵杜塞,有忠壮之烈。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然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且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祟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
诗句
建安五年,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密治兵,部署诸将。未发,会为故吴郡太守许贡客所杀。先是,策杀贡,贡小子与客亡匿江边。
译文
在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峙,孙权暗中计划袭击许昌,并试图迎接汉朝的皇帝回到江东。他秘密地准备兵力和安排将领们,但还未行动时,就遭遇了不幸的命运。原来,孙权杀死了前任吴郡太守许贡的追随者,而这个追随者和他的小团体藏匿在长江边,当孙权独自外出时,意外地与他们相遇,导致被攻击受伤。伤势严重后,孙权请求张昭等谋士商议,告诉他们:“中国正陷入混乱之中,以我们吴国和越国的庞大兵力,三江之固足以观察成败。你们要好好辅佐我的弟弟!”然后他让孙权力任其印信。
夜深人静的时候,孙权突然去世,享年仅二十六岁。
注释说明
- 建安五年:指东汉末年的十五年(196年),是赤壁之战之前的一个重要年份。
- 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官渡:指曹操和袁绍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地点在官渡。
- 策阴欲袭许:孙权暗地里想要袭击许昌。
- 迎汉帝:迎接汉朝的皇帝回到江东。
- 密治兵:秘密地准备军队。
- 部署诸将:安排和调整将领们的战略布局。
- 会为故吴郡太守许贡客所杀:由于孙权杀死了前任吴郡太守许贡的支持者,导致被杀。
- 先,策杀贡:在此之前,孙权已杀死了许贡。
- 贡小子与客亡匿江边:许贡的一名随从和他的侄子藏在江边。
- 单骑出:孙权单独骑马外出。
- 卒与客遇:最终与这些客人遭遇。
- 创甚:伤得很重。
- 请张昭等谓:请来张昭和其他谋士商议。
- 中国方乱:当时中国正处于混乱之中。
- 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凭借我们吴国和越国的强大兵力以及长江三江的坚固防线。
- 足以观成败:足以观察战争的胜负。
- 卿不如我:你不如我。
- 举贤任能,各尽其心:选拔贤能的人,任用能者,各自尽心尽力。
- 保江东:保护江东地区的安全。
- 权尊祟未至:孙权尊崇的地位尚未达到。
- 子止侯爵:只是封了一个侯爵。
- 于义俭矣:从礼仪上来讲已经很简朴了。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孙权在建安五年的政治生涯中的关键时刻,即他的暗杀事件和其对国家军事策略的影响。诗中描绘了孙权的雄心壮志和战略眼光,尽管他在政治和军事上有着远大的目标,但他的野心和鲁莽最终导致了他的不幸死亡。这首诗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个人抱负与现实斗争之间的紧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