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字仲谋。兄策既定诸郡,时权年十五,以为阳羡长。郡察孝廉,州举茂才,行奉义校尉。汉以策远修职贡,遣使者刘琬加锡命。琬语人曰:“吾观孙氏兄弟虽各才秀明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

尔试识之。“

建安四年,从策征庐江太守刘勋。勋破,进讨黄祖于沙羡。五年。策薨,以事授权,权哭未及息。策长史张昭谓权曰:“孝廉,此宁哭时邪?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非欲违父,时不得行也。况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乃改易权服,扶令上马,使出巡军。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曹公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屯吴,使丞之郡行文书事。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率。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

诗句解析

  • 孙权:此句表明孙权是诗中的主体,即“吴主传”的讲述者或领导者。
  • 字仲谋:这是孙权的字,显示其身份和家族背景。
  • 兄策:指的是孙权的哥哥孙策,这里用来说明孙权与兄长的关系。
  • 诸郡:指孙策已占领的地区或诸侯。
  • 时权年十五:指出孙权当时十五岁,这是他开始参与政事的年龄。
  • 阳羡长:阳羡是地名,此处可能是孙权担任的地方官名。
  • 郡察孝廉:指郡里选拔的孝廉(一种选拔官员的标准),孙权因之获得官职。
  • 州举茂才:指州里推荐的茂才(另一种选拔官员的标准)。
  • 行奉义校尉:执行义勇将军的职责。
  • 汉以策远修职贡,遣使者刘琬加锡命:汉朝因为对孙策的远见和忠诚给予奖赏,派遣使者刘琬赐给孙权礼物。
  • 刘琬语人曰:刘琬告诉别人关于孙氏兄弟的评价。

译文

孙权,字仲谋,他哥哥孙策平定了各地之后,当时孙权十五岁,被任命阳羡长。他在郡里被选为孝廉,在州里被推荐为茂才,被任命为奉义校尉。汉朝认为孙策有远见,派使者刘琬来赏赐给他礼物。刘琬向人说:“我观察孙氏兄弟虽然各有才华聪明通达,但是都没有长寿的福气。只有小弟弟孝廉,外表奇特出众,骨骼不凡,有富贵的仪表,而且年纪最大,是最长寿的人。”
建安四年,孙策征讨庐江太守刘勋,刘勋战败后,孙策又去攻打黄祖于沙羡。五年,孙策去世,孙权接管权力后痛哭没有停止。孙策的长史张昭对孙权说:“孝廉啊,你这样哭泣是什么时候的事?况且周公制定礼法而伯禽不学习,这并不是不想遵循父王的意愿,而是时机不成熟。何况现在奸邪之人横行霸道,豺狼当道,你还想要哀怜亲戚,遵守礼仪制度,这就像开门迎接强盗一样,不能称之为仁爱。”于是改变孙权的衣服,扶他上马,让他出去巡视军队。那时,只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等地方,但深山险地还没有全部归顺,天下英豪也分布在各个郡县。他们以安危离合来决定自己的去留,还没有形成君臣之间的牢固关系。张昭、周瑜等人认为孙权可以和他们共同成就大业,所以对他非常信任。曹公表荐孙权为讨虏将军,兼任会稽太守,镇守吴地,并让他掌管郡中的文书事务。对待张昭以师傅之礼相待,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人作为将领辅佐。招募俊秀之士,聘请名人贤士,鲁肃、诸葛瑾等开始作为宾客。分别部属将领,安抚山越族,讨伐不顺从命令的势力。

赏析

这首诗主要描述了孙权年轻时的经历和成就,以及他在成年后的政治生涯。诗中的孙权展现了他的智慧和决断力,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忠诚和孝道的重视。通过与其他人物的对话,展现了孙权的人格魅力和领导力。此外,诗中还透露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英雄豪杰们的活动状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