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初许策为九江太守,已而更用丹杨陈纪。后术欲攻徐州,从庐江太守陆康求米三万斛。
康不与,术大怒。策昔曾诣康,康不见,使主簿接之。策常衔恨。术遣策攻康,谓曰:“前错用陈纪,每恨本意不遂。今若得康,庐江真卿有也。”策攻康,拔之。术复用其故吏刘勋为太守,策益失望。先是,刘繇为扬州刺史,州旧治寿春。
寿春,术已据之,繇乃渡江治曲阿。时吴景尚在丹杨,策从兄贲又为丹扬都尉,繇至,皆迫逐之。景、贲退舍历阳。繇遣樊能、于麋东屯横江津,张英屯当利口,以距术。
术自用故吏琅邪惠衢为扬州刺史,更以景为督军中郎将,与贲共将兵击英等,连年不克。
策乃说术,乞助景等平定江东。术表策为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兵财千余,骑数十匹,宾客愿从者数百人。比至历阳,众五六千。策母先自曲阿徙于历阳,策又徙母阜陵,渡江转斗,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而军令整肃,百姓怀之。
孙策的《三国志 · 吴书 · 孙破虏讨逆传》是一段关于孙策与孙坚及其子孙权之间关系的记载,反映了三国时期东吴政权的形成和巩固。以下是对该文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 诗句解读:
- 诗句:“术初许策为九江太守,已而更用丹杨陈纪。”
- 注释:孙权最初任命孙策为九江太守,但后来改任了丹杨人陈纪。
- 赏析:此句反映了孙权对孙策职位变动的不满,暗示了两人关系中的权力斗争。
- 诗句:“后术欲攻徐州,从庐江太守陆康求米三万斛。”
- 注释:后来孙权打算攻打徐州的时候,向庐江太守陆康索要三万斛米。
- 赏析:此处展示了孙策在政治斗争中的策略性请求,显示了他的实用主义和政治手腕。
- 译文:
- “术初许策为九江太守,已而更用丹杨陈纪。”
- 孙权最初任命孙策为九江太守,但后来改任了丹杨人陈纪。
- “后术欲攻徐州,从庐江太守陆康求米三万斛。”
- 后来孙权打算攻打徐州的时候,向庐江太守陆康索要三万斛米。
- 赏析:
- 孙权在夺取荆州后的这一决策体现了其政治上的灵活和现实主义,同时也暴露了他处理与部将关系时的复杂性。
- 孙策作为孙权的兄长,他的这一行为无疑加剧了兄弟之间的矛盾,也为他最终被杀害埋下了伏笔。
- 该诗通过展示孙策的政治策略和孙权的反击,反映了当时江东地区的政治局势和社会动态。
通过对《三国志 · 吴书 · 孙破虏讨逆传》的逐句解析,不仅了解了孙策和孙权之间的关系,还深刻体会到了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