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权母吴氏薨。
八年,权西伐黄祖,破其舟军,惟城未克,而山寇复动。还过豫章,使吕范平鄱阳,(会稽)程普讨乐安。太史慈领海昏,韩当、周泰、吕蒙等为剧县令长。
九年,权弟丹杨太守翊为左右所害,以从兄瑜代翊。
十年,权使贺齐讨上饶,分为建平县。
十二年,西征黄祖。虏其人民而还。
十三年春,权复征黄祖,祖先遣舟兵拒军,都尉吕蒙破其前锋。而淩统、董袭等尽锐攻之,遂屠其城。祖挺身亡走,骑士冯则追枭其首,虏其男女数万口。是岁,使贺齐讨黟、歙,分歙为始新、新定、犁阳、休阳县,以六县为新都郡。荆州牧刘表死,鲁肃乞奉命吊表二子,且以观变。肃未到,而曹公已临其境,表子琮举众以降。刘备欲南济江,肃与相见,因传权旨,为陈成败。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同瑜、程普等行。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仪,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近,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于江陵,使乐进守襄阳。时甘宁在夷陵,为仁党所围,用吕蒙计,留淩统以拒仁,以其半救宁,军以胜反。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昭兵不利,权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逐句释义
七年
译文:孙权的母亲吴氏去世。
- 注释:吴氏是孙权的生母,她去世对孙权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八年
译文:孙权向西征讨黄祖,打败了黄祖的水上军队,但城池未能攻克。山贼又起。孙权回到豫章,派吕范平定鄱阳,程普讨伐乐安。太史慈领海昏,韩当、周泰、吕蒙等为剧县令长。
- 注释:黄祖是三国时期一个强大的地方军阀,孙权此次西伐主要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和对抗北方的威胁。
九年
译文:孙权的弟弟丹杨太守翊被左右所害,由他的堂兄孙瑜接替之位。
- 注释:此事件发生在孙权的统治时期,说明当时政治局势复杂,内部纷争不断。
十年
译文:孙权让贺齐讨伐上饶,并分成建平县。
- 注释:贺齐是孙权的部将之一,此次出征旨在进一步扩张孙权的领土。
十二年
译文:孙权再次征讨黄祖,祖先派舟兵抵抗,都尉吕蒙击破其前锋。而凌统、董袭等人全力攻击,最终攻陷黄祖的城池。
- 注释:此战体现了孙权及其部将的军事才能,通过快速反应和集中力量取得了胜利。
十三年春
译文:孙权再次征讨黄祖,祖先派遣舟兵抵抗,都尉吕蒙破其前锋。而凌统、董袭等人全力攻击,最终攻陷黄祖的城池。黄祖挺身而出身亡逃脱,骑士冯则追上并斩首,俘虏了数万名男女。
- 注释:此战不仅巩固了孙权对江南地区的统治,也显示了孙权军事指挥的能力。
是岁
译文:这一年,使贺齐讨伐黟、歙,分歙为始新、新定、犁阳、休阳县,以六县为新都郡。荆州牧刘表死,鲁肃请求奉命吊表二子,且以观变。鲁肃还未到达,曹公已经临近,刘表之子刘琮举众投降。刘备欲南渡长江,鲁肃与刘备相见,因而传达孙权旨意,分析成败得失。刘备进入夏口,派诸葛亮到孙权处汇报情况,孙权派同周瑜、程普等人前去。此时曹公新得刘表部众,形势极为强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孙权迎降。惟周瑜、鲁肃坚持抗敌立场。周瑜、程普各领万人军,与刘备同近赤壁交战,大败曹公军。曹公焚烧余船退走,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刘备、周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于江陵,使乐进守襄阳。时甘宁在夷陵,为曹仁党所围。吕蒙计策成功,留下淩统拒守,用一半兵力救甘宁,因胜反。孙权亲自率军围攻合肥,使张昭攻打九江之当涂。张昭不利,孙权攻城月余不能下。曹公自荆州回师,遣张喜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 注释:此段描述孙权在赤壁之战中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及其成果,以及他如何利用各种策略来应对敌人的进攻和内部的困境。
总结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是一部关于孙权统治时期的重要历史文献,通过对这段文字的分析可以看出孙权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杰出能力。孙权能够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智谋和勇气,成功地处理复杂的内忧外患,使得东吴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得以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