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春三月,左大司马朱然卒。四月,有两乌衔鹊堕东馆。丙寅,骠骑将军朱据领丞相,燎鹊以祭。
十三年夏五月,日至,荧惑入南斗。秋七月,犯魁第二星而东。八月,丹阳、句容及故鄣、宁国诸山崩,鸿水溢。诏原通责,给贷种食。废太子和,处故鄣。鲁王霸赐死。
冬十月,魏将文钦伪叛以诱朱异,权遣吕据就异以迎钦。异等待重,钦不敢进。十一月,立子亮为太子。遣军十万,作堂邑涂塘以淹北道。十二月,魏大将军王昶围南郡,荆州刺史王基攻西陵,遣将军戴烈、陆凯往拒之,皆引还。是岁,神人授书,告以改年、立后。
太元元年夏五月,立皇后潘氏,大赦,改年。初临海罗阳县有神,自称王表。周旋民间,语言饮食,与人无异,然不见其形。又有一婢,名纺绩。是月,遣中书郎李祟赍、辅国将军罗阳王印绶迎表。表随崇俱出,与祟及所在郡守令长谈论,祟等无以易。所历山川,辄遣婢与其神相闻。秋七月,祟与表至,权于苍龙门外为立第舍,数使近臣赍酒食往。表说水旱小事,往往有验。秋八月朔,大风。江海涌溢,平地深八尺,吴高陵松柏斯拔,郡城南门飞落。冬十一月,大赦。权祭南郊还,寝疾。十二月,驿征大将军恪,拜为太子太傅。诏省徭役,减征赋,除民所患苦。
诗句释义:
- 十二年 - 时间描述,指的是公元250年,即吴帝孙亮的统治时期。
- 朱然卒 - 人物逝世,朱然是吴国的重要将领,左大司马。他的去世可能对吴国的军事和政权稳定产生了影响。
- 四月有两乌衔鹊堕东馆 - 事件描述,描述了一种不寻常的自然现象,可能是天象或某种神秘事件。
- 丙寅,骠骑将军朱据领丞相,燎鹊以祭 - 人物任命,朱据被任命担任丞相,并焚烧鹊来祭祀,可能表示对朱然的怀念和对其在军中地位的认可。
- 十三年夏五月,日至,荧惑入南斗。秋七月,犯魁第二星而东。八月,丹阳、句容及故鄣、宁国诸山崩,鸿水溢。诏原通责,给贷种食。废太子和,处故鄣。鲁王霸赐死 - 天文记录与政治事件,这段记载了多个天文事件和政治决策,显示了当时的政治动荡和不确定性。
- 冬十月,魏将文钦伪叛以诱朱异,权遣吕据就异以迎钦 - 历史事件,描述了孙权派遣吕据去引诱敌人,这是一个策略性的军事行动,旨在瓦解敌军的联盟或削弱其力量。
- 立子亮为太子 - 个人决定,孙权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反映了家庭内部的继承问题和政治权力的传承。
- 是岁,神人授书,告以改年、立后。 - 宗教预言,这可能是指某种宗教活动中的预言,预示了改换年份和确立皇后的事件。
译文:
十二年春三月,左大司马朱然去世。四月,有两只鸟衔着一只鹊落在东馆。丙寅,骠骑将军朱据被任命为丞相,焚烧鹊来祭祀。十三年夏五月,太阳直射赤道附近,火星进入南斗。秋天七月,火星侵犯北斗七星中的魁星后向东移动。八月,丹阳、句容和故鄣、宁国等山区发生崩塌,洪水泛滥。朝廷发布诏书免除百姓的徭役,提供种子食物。废黜太子和,安置在故鄣。鲁王刘霸被赐死。冬季十月,魏国将领文钦伪装叛变以引诱朱异,孙权派遣吕据去迎接文钦。朱异等待机会成熟,文钦不敢前进。十一月,孙权立他的儿子孙亮为太子。派遣十万军队修筑堂邑、涂塘以淹没北方道路。十二月,魏国大将军王昶围攻南郡,荆州刺史王基进攻西陵,派将军戴烈、陆凯前去抵御,但都被召回。这一年,神明传达书信,告知改换年份和确立皇后的事情。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孙权时期的政治局势和军事活动。朱然作为一位重要的将领和左大司马的去世,可能意味着吴国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军事支柱。四月的异常天象和秋天的火星侵犯北斗七星,都是不常见的天文现象,这些事件可能预示着不稳定的政治环境或者某种神秘的预兆。
诗中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事件和决策,如废黜太子和设立新的太子,以及通过外交手段来应对魏国的威胁。这显示了孙权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安全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诗歌中提到了“神人授书”,这可能指的是一种宗教或神秘主义的预言,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未知和超自然力量的信仰。这种信仰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是比较常见的,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解释世界的方式,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的恐惧和期望。
这首诗通过对一系列历史事件的记录,展示了孙权统治时期的政治动态和国家面临的挑战。同时,它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信仰和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