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春正月,大赦。二月,镇军陆抗、抚军步协、征西将军留平、建平太守盛曼,率众围蜀巴东守将罗宪。夏四月,魏将新附督王稚浮海入句章,略长吏(赏林)及男女二百余口。将军孙越徼得一船,获三十人。秋七月,海贼破海盐,杀司盐校尉骆秀。使中书郎刘川发兵庐陵。豫章民张节等为乱,众万余人。魏使将军胡烈步骑二万侵西陵,以救罗宪,陆抗等引军退。复分交州置广州。壬午,大赦。癸未,休薨,时年三十,谥曰景皇帝。

孙皓字元宗,权孙,和子也。一名彭祖,字皓宗。孙休立,封皓为乌程侯,遣就国。

西湖民景养相皓当大贵,皓阴喜而不敢泄。休薨,是时蜀初亡,而交址携叛,国内震惧,贪得长君。左典军万彧昔为乌程令,与皓相善,称皓才识明断,是长沙桓王之畴也,又加之好学,奉遵法度,屡言之于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兴、布说休妃太后朱,欲以皓为嗣。朱曰:“我寡妇人,安知社稷之虑。苟吴国无陨,宗庙有赖可矣。”于是遂迎立皓,时年二十三。改元,大赦。是岁,于魏咸熙元年也。

《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作为《三国志》的重要组成部分,详细记录了孙权及其子孙的事迹。本文将逐句解读原文,并结合译文与注释,进行赏析。

  1. 诗句
  • 七年春正月,大赦。(译文)
  • 七月,海贼破海盐,杀司盐校尉骆秀。(译文)
  • 是岁,于魏咸熙元年也。(注释)
  1. 译文
  • 在七年的春天,正月里孙权颁布了大赦令。(译文)
  • 到了七月,海贼攻破了海盐,并且杀死了司盐校尉骆秀。(译文)
  • 这个年份,是魏国的咸熙元年。(注释)
  1. 赏析
  • 这首诗描述了孙权在七年春正月时的大赦,以及随后发生的一些军事活动和政治事件。这些内容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动荡。
  • “七月,海贼破海盐,杀司盐校尉骆秀。”这句话描述了海贼在七月攻破海盐县的事件,同时指出了骆秀被杀的事实。这可能意味着当时的政治局势非常不稳定,海贼的活动对地方造成了严重破坏。
  • “是岁,于魏咸熙元年也。”这句诗表达了这一年是魏国的咸熙元年,这可能是由于某种原因或历史背景导致的。
  1. 诗句
  • 孙皓字元宗,权孙,和子也。一名彭祖,字皓宗。(译文)
  • 西湖民景养相皓当大贵,皓阴喜而不敢泄。(译文)
  • 左典军万彧昔为乌程令,与皓相善,称皓才识明断,是长沙桓王之畴也,又加之好学,奉遵法度,屡言之于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兴、布说休妃太后朱,欲以皓为嗣。(译文)
  • 太元元年夏,亮母潘氏立为皇后。冬,权寝疾,征大将军诸葛恪为太子太傅,会稽太守滕胤为太常,并受诏辅太子。明年四月,权薨,太子即尊号。大赦,改元。(注释)
  1. 译文
  • 孙皓的字是“元宗”,他是孙权的孙子,一个名叫彭祖的人,他的字也是“皓宗”。
  • 西湖的居民景养认为皓有极大的福气,但因为他年纪还小,所以没有表现出来。
  • 左典军万彧曾经做过乌程县令,他与孙皓关系很好,认为孙皓有才华和明智的判断力,就像长沙的桓王一样,并且他还是个喜欢学习的人。他在多次向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陈述这件事后,他们建议孙权让孙皓为继承人。
  • 太元元年的夏天,潘皇后被立为皇后。冬天,孙权去世了,征召大将军诸葛恪为太子太傅,会稽太守滕胤为太常,他们都接受了诏令辅佐太子。第二年四月,孙权去世了,太子即位成为皇帝。他宣布大赦,更改年号。
  1. 赏析
  • 这首诗详细记录了孙皓从被立为继承人到成为皇帝的过程。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孙皓的身世背景、性格特点以及他在政治斗争中的地位变化。
  • 其中涉及到的人物包括孙权、诸葛恪、滕胤等,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职责和作用。例如孙权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战略家,他在位期间对吴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诸葛恪则是蜀汉时期的重要将领之一,他参与了多次战争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滕胤则是一位官员,他在任职期间曾担任过太常等重要职务。
  1. 诗句
  • 赤乌十三年,和废,权遂立亮为太子,以全氏为妃。(译文)
  • 太元元年夏,亮母潘氏立为皇后。冬,权寝疾,征大将军诸葛恪为太子太傅,会稽太守滕胤为太常,并受诏辅太子。(译文)
  • 明年四月,权薨,太子即尊号。大赦,改元。(注释)
  1. 译文
  • 在赤乌十三年时,孙和被废黜,孙权随即立孙亮为太子,并将全公主嫁给了他。同年夏天,孙亮的母亲潘氏被立为皇后。冬季的时候,孙权病情加重,征召大将军诸葛恪为太子太傅,会稽太守滕胤为太常,他们都接受了诏命来辅助太子。第二年四月,孙权去世了,孙亮即位成为皇帝。他宣布大赦,更改年号。
  1. 赏析
  • 此段内容主要描述了孙亮的登基过程及其政治决策的背景。孙亮作为孙权之子,在父亲去世后继承了帝位,并在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 文中提到的人物如诸葛恪、滕胤等均为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他们的出现为孙亮的统治提供了支持和帮助。例如诸葛恪作为太子太傅参与辅佐太子的政治决策;滕胤则担任会稽太守一职负责地方行政事务。
  1. 诗句: 晋文帝为魏相国,遣昔吴寿春城降将徐绍、孙彧衔命赍书,陈事势利害,以申喻皓。(译文)
  • 晋文帝为魏相国,派遣昔日吴寿春城降将徐绍、孙彧携带书信前往魏国,向其陈述事情的利害关系,以此来表达对孙皓的认可和支持。(注释)
  1. 译文
  • 晋文帝作为魏国的丞相,派遣了吴寿春城的降将徐绍和孙彧去魏国传达信息。他们向曹操陈述了当前形势的利弊和对孙皓的支持立场。这表明了孙皓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1. 赏析
  • 这段描述揭示了孙皓在三国时期的地位和作用。尽管身处乱世之中,但孙皓能够获得晋国的支持,说明他在政治、军事方面有着一定的成就和贡献。这也反映出当时的政治局势复杂多变,各方势力之间的互动和博弈十分激烈。

本文通过对《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的翻译和赏析,展示了孙皓的生平及政治生涯。从他年少继位到最终成为三国时期的一位重要君主,这一过程中充满了挑战和变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