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春,立中山、代等十一王,大赦。浚、彬所至,则土崩瓦解,靡有御者。预又斩江陵督伍延,浑复斩丞相张悌、丹杨太守沈莹等,所在战克。
三月丙寅,殿中亲近数百人叩头请皓杀岑昏,皓惶愦从之。戊辰,陶浚从武昌还,即引见。问水军消息,对曰:“蜀船皆小,今得二万兵,乘大船战,自足击之。”于是合众,授浚节钺,明日当发,其夜众悉逃走。而王浚顺流将至,司马伷、王浑皆临近境。
皓用光禄勋薛莹、中书令胡冲等计,分遣使奉书于浚、伷、浑,曰:“昔汉室失统,九州分裂,先人因时,略有江南,遂分阻山川,与魏乖隔。今大晋龙兴,德覆四海。暗劣偷安,未喻天命。至于今者,猥烦六军。衡盖路次,远临江渚,举国震惶,假息漏刻。
敢缘天朝含弘光大,谨遣私署太常张夔等奉所佩印绶,委质请命,惟垂信纳。以济元元。“
诗句
- 四年春,立中山、代等十一王,大赦。浚、彬所至,则土崩瓦解,靡有御者。 —— 这四句描述了吴国在孙权的领导下,在四年的春天建立了中山、代等地的王权,同时宣布大赦政策,使得地方势力如王浚和周浚的军队土崩瓦解,无人抵抗。
译文
- 四年春天,吴国设立了中山、代等地的王权,并且进行了大赦。王浚以及王彬所到之处,都出现了土崩瓦解的状况,无法抵挡。 —— 这四句描述了吴国在孙权的领导下,通过设立王权和实行大赦政策,成功削弱了对手的影响力。
关键词及注释
- 四年: 指的是三国时期吴国的第四年。
- 中山、代等十一王: 指建立的十一位王,可能是指孙皓为了巩固政权而设立的王权。
- 大赦: 指吴国进行的大赦令,旨在安抚民心,减轻民众的负担。
- 浚、彬所至,则土崩瓦解,靡有御者: 描述王浚及其军队到达后,当地民众和官员纷纷投降,无一抵抗。
- 潜又斩江陵督伍延,浑复斩丞相张悌、丹杨太守沈莹等,所在战克: 指孙潜再次斩杀江陵督伍延,孙浑再次斩杀丞相张悌、丹杨太守沈莹等,显示了其军事上的胜利。
- 三月丙寅,殿中亲近数百人叩头请皓杀岑昏,皓惶愦从之。戊辰,陶浚从武昌还,即引见: 指孙权在三月丙寅日时,有数百名殿中近臣向其请求杀掉岑昏,而孙皓感到惶恐并听从了这个建议。随后,孙浚从武昌返回,被召入朝见。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吴国孙权在统一江东后,通过政治和军事行动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力量的过程。孙权利用大赦令缓和社会矛盾,增强统治基础,同时派遣使者与王浚等人交涉,试图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诗中通过描绘各地将领的态度变化,展现了吴国政治策略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