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申,王浚最先到。于是受皓之降,解缚焚榇,延请相见。伷以皓致印绶于己,遣使送皓,皓举家西迁,以太康元年五月丁亥集于京邑。四月甲申,诏曰:“孙皓穷迫归降,前诏待之以不死,今皓垂至,意犹愍之,其赐号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皓太子瑾拜中郎,诸子为王者,拜郎中。五年,皓死于洛阳。

评曰:孙亮童孺无贤辅,其替位不终,必然之势也。休以旧爱宿恩,任用兴、布,不能拔近良才,改弦易张。虽志善好学,何益救乱乎?又使既废之亮不得其死,友于之义薄矣。皓之淫刑所滥,陨毙流黜者,盖不可胜数。是以群下人人惴恐,皆日日以冀,朝不谋夕。其荧惑、巫祝,交致祥瑞,以为至急。昔舜、禹躬稼,至圣之德。犹或矢誓众臣,予违女弼,或拜昌言,常若不及。况皓凶顽,肆行残暴,忠谏者诛,谗谀者进,虐用其民,穷淫极侈。宜腰首分离,以谢百姓。既蒙不死之诏,复加归命之宠,岂非旷荡之恩,过厚之泽也哉!

诗句

  • 壬申:指农历壬申日,即公元265年的某个日子。
  • 王浚:三国时期魏国的将领,后来成为吴国的君主。
  • 受皓之降:接受孙皓的投降。
  • 解缚焚榇:解除对孙皓的束缚,并焚毁他的棺材。
  • 延请相见:邀请孙皓来见自己。
  • 太康元年五月丁亥:指的是东吴建立后的第二个年头,即公元280年的五月。
  • 京邑:指当时的首都建业,今南京。
  • 进给衣服车乘:给予孙皓衣服、车子等物品。
  • 田三十顷:给予孙皓的土地。
  • 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每年提供粮食五千斛,金钱五十万,绢布五百匹,丝绵五百斤。

译文
在壬申这一天,王浚最先到达,于是接受了孙皓的投降,将他从捆绑中解救出来,焚烧了他的棺材,邀请他相见。由于孙皓把印绶交给了自己,所以派遣使者将孙皓送回。孙皓全家迁往西面,于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五月丁亥回到建业(今天的南京)。四月初九,下诏说:“孙皓处于穷困之中归降,先前已下诏待他不杀,现在孙皓即将抵达,我仍然怜悯他,特赐封他为‘归命侯’。给他衣服、车子、田地三十顷,每年的粮食供给五千斛,金钱五十万,绢布五百匹,丝绵五百斤。”孙皓的儿子孙瑾被任命为中郎,其他儿子被封为王者,被任命为郎中。五年后,孙皓在洛阳去世。
评曰:孙亮年幼无知辅助之人,他不能善终,这是必然的结果。孙休因旧日的恩宠与深情重用了蒋兴、张布,却不能选拔出杰出的人才,改变策略。即使他有好学之心,又能挽回乱世的局面吗?又因为废黜的孙亮没有得到他应有的死法,兄弟之间的情谊也变得淡薄了。孙皓的暴行和滥施酷刑导致的死亡和流放者数量难以计数。因此朝廷中的大臣们人人心中恐惧,每天都担心局势会突然变化,朝不保夕。他迷信星象和巫术,祈求祥瑞之事,认为这些是解决危机的紧迫方法。以前舜禹亲自耕种土地,他们是至高无上的圣明之人。即便如此,他们也会向臣子发誓,如果违背诺言,就惩罚他们;如果他们的建议被采纳,则常被视为不够。更何况孙皓残暴凶顽,肆意施行暴政,忠谏的人被杀,奸佞阿谀的人得到提拔,残害百姓,穷奢极欲。本应斩首分离,以谢天下百姓,既然蒙受了不死的诏书,却又得到了归命的宠幸,岂不是过于宽大的恩泽了吗!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孙皓归降后的一系列事件,以及孙皓最终在洛阳去世的情况。通过诗中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孙皓的一生是如何从一个尊贵的君主堕落到被废黜和死亡的地步。同时,诗中的评语也反映了对孙皓行为的批判以及对朝廷中臣子的担忧。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通过具体事件的叙述,展示了历史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