笮融者,丹杨人。初聚众数百,往依徐州牧陶谦。谦使督广陵、彭城运漕,遂放纵擅杀,坐断三郡委输以自入。乃大起浮图祠,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采,垂铜盘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人。悉课读佛经,令界内及旁郡人有好佛者听受道,复其他役以招致之,由此远近前后至者五千余人户。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民人来观及就食且万人,费以巨亿计。曹公攻陶谦,徐土骚动,融将男女数万口,马三千匹,走广陵,广陵太守赵昱待以宾礼。先是,彭城相薛礼为陶谦所逼,屯秣陵。融利广陵之众,因酒酣杀昱,放兵大略,因载而去。过杀礼,然后杀皓。

后策西伐江夏,还过豫章,收载繇丧,善遇其家。王朗遗策书曰:“刘正礼昔初临州,未能自达,实赖尊门为之先后。用能济江成治,有所处定。践境之礼,感分结意,情在终始。后以袁氏之嫌,稍更乖刺。更以同盟,还为仇敌,原其本心,实非所乐。康宁之后,常愿渝平更成,复践宿好。一尔分离,款意不昭,奄然殂陨,可为伤恨。知敦以厉薄,德以报怨,收骨育孤,哀亡愍存,捐既往之猜。保六尺之托,诚深恩重分,美名厚实也。昔鲁人虽有齐怨,不废丧纪,《春秋》善之,谓之得礼,诚良史之所宜借,乡校之所叹闻。正礼元子,致有志操,想必有以殊异。威盛刑行,施之以恩,不亦优哉!”

《三国志 · 吴书 · 刘繇太史慈士燮传》是陈寿所著的一部历史著作,记录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人物传记。以下是对《三国志 · 吴书 · 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的逐句释义:

  1. 笮融者,丹杨人
  • 笮融:东莱郡人。
  • 丹杨:古地名,今属江苏省。
  1. 初聚众数百,往依徐州牧陶谦
  • 聚众数百:集结了数百人的队伍。
  • 徐州牧陶谦:陶谦担任徐州地区的行政长官。
  1. 谦使督广陵、彭城运漕
  • :监督、管理。
  • 广陵、彭城:广陵郡位于今天的江苏扬州市;彭城郡位于现在的江苏省徐州市。
  • 运漕:运输粮草和船只,确保军队的给养和物资供应。
  1. 遂放纵擅杀
  • 放纵:不加限制地随意行动,这里指擅自杀人。
  • 擅杀:擅自杀害他人。
  1. 坐断三郡委输以自入
  • 坐断:垄断或独揽某事务,这里指控制三个郡的物资供应。
  • 委输:输送物资。
  • 自入:自己从中获利。
  1. 乃大起浮图祠
  • 浮图:佛教中的塔状建筑。
  • :祭祀场所。
  1. 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采,垂铜盘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人
  • 铜为人:用铜塑造成的人像。
  • 黄金涂身:全身涂满黄金。
  • 衣以锦采:穿着锦绣制成的衣服。
  • 垂铜盘九重:悬挂有多层铜盘。
  • 重楼阁道:多层的楼阁通道。
  • 可容三千余人:可以容纳大约三千人的空间。
  1. 悉课读佛经,令界内及旁郡人有好佛者听受道
  • 课读佛经:教导和讲授佛教经典。
  • :命令、允许。
  • 界内及旁郡人有好佛者听受道:允许和鼓励当地和附近地区的人信仰佛教,并接受道教的教义。
  1. 复其他役以招致之
  • 复其他:恢复其他的。
  • :劳动、工作。
  • 以招致之:通过提供劳动机会来吸引他们。
  1. 由此远近前后至者五千余人户
  • 远近前后至者:来自各地的人。
  • 五千余人户:五千多户。
  1. 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民人来观及就食且万人
  • 浴佛:举行佛像洗礼仪式。
  • 多设酒饭:准备了丰富的食物饮料。
  • 布席于路:在道路上摆开宴席。
  • 经数十里:经过几十里的路程。
  • 民人来观及就食:民众前来观看并用餐。
  • 且万人:大约有一万多人。
  1. 曹公攻陶谦,徐土骚动
  • 曹公:曹操。
  • 攻陶谦:攻打陶谦。
  • 徐土骚动:徐州地区的动荡不安。
  1. 融将男女数万口,马三千匹,走广陵,广陵太守赵昱待以宾礼
  • 将男女数万口,马三千匹:带着几万人的兵力和几千匹马。
  • 走广陵:逃到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
  • 广陵太守赵昱:广陵郡的太守赵昱。
  • 待以宾礼:以宾客之礼接待他。
  1. 融利广陵之众,因酒酣杀昱,放兵大略,因载而去
  • 利广陵之众:利用广陵的民众力量。
  • 因酒酣杀昱:趁喝醉的机会杀死太守赵昱。
  • 放兵大略:大规模地放任士兵行动。
  • 因载而去:趁机带兵离去。
  1. 过杀礼,然后杀皓
  • 过杀礼:先放过王朗。
  • 然后杀皓:后来杀掉王朗。
  1. 后策西伐江夏,还过豫章,收载繇丧,善遇其家
  • 策西伐江夏:后主刘备率军向西征伐江夏。
  • 还过豫章:回到豫章这个地方。
  • 收载繇丧:收集刘繇的丧葬物品。
  • 善遇其家:对待刘繇的家人很好。
  1. 王朗遗策书曰:“刘正礼昔初临州,未能自达实赖尊门为之先后。用能济江成治,有所处定践境之礼,感分结意,情在终始后以袁氏之嫌,稍更乖刺更以同盟,还为仇敌,原其本心,实非所乐康宁之后,常愿渝平更成,复践宿好一尔分离,款意不昭,奄然殂陨,可为伤恨知敦以厉薄,德以报怨,收骨育孤,哀亡愍存,捐既往之猜保六尺之托,诚深恩重分,美名厚实也昔鲁人虽有齐怨,不废丧纪,《春秋》善之,谓之得礼,诚良史之所宜借,乡校之所叹闻正礼元子,致有志操,想必有以殊异威盛刑行,施之以恩,不亦优哉!
  • 刘正礼昔初临州,未能自达:刘繇开始时不能自立。
  • 实赖尊门为之先后:确实依靠您的家族作为他的支持者。
  • 用能济江成治,有所处定:能够渡过长江建立治理秩序。
  • 践境之礼,感分结意,情在终始:面对边境时遵循礼节,与邻国关系良好深厚。
  • 后以袁氏之嫌,稍更乖刺:后来因为袁绍的嫌疑而逐渐产生矛盾。
  • 更以同盟,还为仇敌,原其本心,实非所乐:转而成为敌对关系,原本的心愿并不是这样。
  • 康宁之后,常愿渝平更成,复践宿好:安宁之后,常常希望恢复和平,再次实现以往的友谊。
  • 一尔分离,款意不昭,奄然殂陨,可为伤恨:一旦分开,感情不明确,突然去世让人感到悲伤和遗憾。
  • 知敦以厉薄,德以报怨,收骨育孤,哀亡愍存,捐既往之猜:知道您严厉但也能体恤孤儿寡母的悲哀,哀怜他们的遭遇。
  • 保六尺之托,诚深恩重分,美名厚实也:保护着六尺长的生命,确实有着深厚的恩义和深厚的名声。
  • 昔鲁人虽有齐怨,不废丧纪,《春秋》善之,谓之得礼,诚良史之所宜借,乡校之所叹闻:从前齐国虽然怨恨鲁国,但仍然遵守丧礼的规则,《春秋》认为这是合乎礼仪的。《春秋》是好的史书所记载的,这是乡学里人们所赞叹的事情。
  • 正礼元子致有志操,想必有以殊异:刘正礼的儿子具有高尚的志节和操守,肯定与常人不同。
  • 威盛刑行,施之以恩,不亦优哉!:威严而严明地施行刑罚,同时给予恩惠,这不就是很好的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