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传于世。玄字彦黄,下邳人也,亦有学行,官至太中大夫。问子钦齐桓、晋文、夷、惠四人优劣,钦答所见,与玄相反复,各有文理。钦与太子登游处,登称其翰采。
程秉字德枢,汝南南顿人也。逮事郑玄,后避乱交州,与刘熙考论大义,遂博通五经。士燮命为长史。权闻其名儒,以礼征,秉既到,拜太子太傅。黄武四年,权为太子登娉周瑜女,秉守太常,迎妃于吴,权亲幸秉船,深见优礼。既还,秉从容进说登曰:“婚姻人伦之始,王教之基,是以圣王重之,所以率先众庶,风化天下,故《诗》美《关睢》,以为称首。愿太子尊礼教于闺房,存《周南》之所咏,则道化隆于上,颂声作于下矣。”登笑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诚所赖于傅君也。”病卒官。着《周易摘》、《尚书驳》、《论语弼》,凡三万余言。秉为傅时,率更令河南征崇亦笃学立行云。
诗句解析
张纮字子纲,广陵人。少游学京都,还本郡,举茂才,公府辟,皆不就,避难江东。孙策创业,遂委质焉。
译文
张纮的字号是子纲,他的故乡是广陵。年少时在京都学习,回到家乡后被推举为茂才,但并未选择接受官府的邀请,而是选择了躲避战乱来到江东。孙策创建了事业,张纮于是成为他的主人。
赏析
这句诗通过描绘张纮的家世背景和早期经历,展示了一个有学识、有能力却选择隐居的人物形象。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还具备一定的政治才能,但他更看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内心平静。这种选择反映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和对名利淡薄的追求。此外,诗中使用“避难江东”一词,不仅表明了张纮的政治立场,也暗示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三国鼎立,战乱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张纮的“避难”选择显得尤为明智和明智。他最终成为孙策的臣子,进一步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一个历史人物的形象,通过对其生平和性格的描述,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同时,诗中的一些细节也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