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公出濡须,从权御之。魏尝大出横江,盛与诸将俱赴讨。时乘蒙冲,遇迅风,船落敌岸下。诸将恐惧,未有出者。盛独将兵,上突斫敌,敌披退走,有所伤杀。风止便还,权大壮之。及权为魏称藩,魏使邢贞拜权为吴王。权出都亭候贞,贞有骄色,张昭既怒,而盛忿愤。顾谓同列曰:“盛等不能奋身出命,为国家并许、洛,吞巴、蜀,而令吾君与贞盟,不亦辱乎!”因涕泣横流。贞闻之,谓其旅曰:“江东将相如此,非久下人者也。”
后迁建武将军,封都亭候,领庐江太守,赐临成县为奉邑。刘备次西陵,盛攻取诸屯,所向有功。曹休出洞口,盛与吕范、全琮渡江拒守。遭大风,船人多丧,盛收余兵,与休夹江。休使兵将就船攻盛,盛以少御多,敌不能克,各引军退。迁安东将军,封芜湖侯。后魏文帝大出,有渡江之志,盛建计从建业筑围。作薄落,围上设假楼,江中浮船。诸将以为无益,盛不听,固立之。文帝到广陵,望围愕然,弥漫数百里,而江水盛长,便引军退。诸将乃伏。
在探讨《三国志》吴书·程黄韩蒋周陈董甘淩徐潘丁传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这部历史作品的背景。它主要记载了孙权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是研究三国时期特别是吴国的重要文献。接下来,我们将逐句解读这首诗的内容及其背后的含义。
- 诗句解析:
- “曹公出濡须,从权御之”,描述了曹操出兵濡须口的情况,孙权亲自应对。
- “魏尝大出横江,盛独将兵”,表明曹操曾大规模出动兵力进攻横江地区,而盛独自领军抵御。
- “时乘蒙冲,遇迅风,船落敌岸下”,描述了当时使用蒙冲战舰遇到疾风,船只落入敌方境内的情境。
- “诸将恐惧,未有出者”,表达了其他将领面对这种情况感到恐惧,没有一个人敢出击。
- “盛独将兵,上突斫敌,敌披退走,有所伤杀”,盛独自带领士兵攻击敌人,成功突破并斩杀了敌军。
- 译文对照:
- 原诗中的“曹公”对应到译文中为“曹操”,这是对历史人物名称的直接翻译。
- “濡须”指的是濡须口,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东南长江中的一个港口。
- “大出横江”,描述的是曹操的军队大规模地从横向江面出发进行进攻。
- “盛独将兵”,这里的“盛”指程普,他是孙权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
- “时乘蒙冲”,“蒙冲”是一种古代战船,用于快速冲锋。
- “遇迅风”,“迅风”是指强劲的风势,使得船只难以控制。
- “船落敌岸下”,描绘了船只不慎落入敌方阵地的情景。
- “诸将恐惧”,反映了当时将领们因恐惧而不敢出战的状态。
- “盛独将兵”,展示了程普勇敢的性格,他单独领军迎敌。
- “上突斫敌”,描述了程普指挥军队向上突击并砍击敌军的情形。
- “敌披退走”,意味着敌军被击退。
- “有所伤杀”,强调了这次战斗中程普所做出的贡献及取得的胜利。
- 注释补充:
- 程普:字德谋,是吴国的一位重要将领,曾在孙坚和孙策手下任职,参与过许多战役。他在孙权统治时期继续为吴国效力,特别是在对抗曹操的军事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孙权:作为吴国的开国君主之一,孙权在位期间致力于恢复和扩张吴国的力量。在他的领导下,吴国在赤壁之战后逐渐强大起来,成为三国中重要的一股力量。
- 曹军:代表曹操的军队,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主要军事力量之一,由曹操领导。曹操以其杰出的政治和军事才能而闻名,其军队多次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 濡须口:位于今江苏南京市东南长江边的一个港口,是三国时期的一个重要战略要地。这里地理位置优越,对于防御和进攻都具有重要意义。
- 蒙冲战船:一种快速且灵活的战船,通常用来进行突袭或追击等战术行动。蒙冲战船因其独特的设计和制造技术而在当时非常先进。
- 赏析与思考:
- 英勇无畏:程普在面对强敌时表现出的勇气与决心,不仅体现了个人的英勇,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将领的英勇形象。
- 智勇双全:程普不仅敢于独自领军,而且能够在危急时刻果断决策,展现了他的智勇双全。
- 历史影响:通过分析程普的生平事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背景。同时,这也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通过对《三国志》吴书·程黄韩蒋周陈董甘淩徐潘丁传的深入解读,我们不仅了解了程普的生平事迹,还进一步了解了当时的战争场景和历史背景。这段历史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也是对我们自身历史的反思和学习。